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撒切爾夫人的政治遺產

http://www.CRNTT.com   2013-04-12 07:19:17  


 
  撒切爾意識到政府的本分在於建立一個法治、自由的市場環境,穩定貨幣供應,防止通脹,至於人們如何尋求自己的幸福那是個體的自由。這種理念在今日世界已經成為常識,但是在凱恩斯主義、社會主義盛行的時代,是政治的異端。前任工黨政府一直糾纏於增加多少公共支出,如何分配福利,而撒切爾上台之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削減預算。撒切爾認為,“政府本身沒有錢,只有納稅人的錢。我們要採取一切措施吸納貨幣供給的增長,我們和以前的政府不一樣,我們將會面對經濟的現實。”英國的經濟現實就是陷入了“國家衰落”的泥潭之中。

  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曾發現國家衰落的秘密在於,承平既久,分利集團寧願花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於財富的分配而不是生產,政府糾纏於各個分利集團之間,只能擴大分配的範圍,從而陷入“滯脹”的泥潭。英國的工會擁有諸多免責之權,各種工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市場切分,價格不能反映真正的供需狀況,工資呈現剛性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政府也成為一個自利組織,怠政、低效,國家陷入無序之中。

  撒切爾決定跟官僚主義、工會主義進行鬥爭,真正的改革必定是利益的重新洗牌,官僚不樂意,工會罷工,但是撒切爾不為所動。唯有解除對市場管制,才能營造公平合理的交換環境。外匯管制被取消,一些抵銷虧損的國有企業被私有化,市場的活力被釋放出來。英國經濟走出了低迷,緩慢復甦。

  二戰後六十年來,前三十年是大政府的時代,在撒切爾改革之後小政府成為時尚。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人們認為撒切爾主義失敗了。這種論斷可能為時尚早,各國之所以債台高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福利開支過大,政府從市場中拿走了大量的資源,從而造成雙重扭曲:一方面是市場資源的流向被政府改變,另一方面是政府對市場及個人生活干涉日深。葡萄牙首相近期宣布削減公共開支,塞浦路斯財長認為量入為出才具有可行性。市場的失靈並不意味著政府是完美的,而撒切爾早就發現,“與私人企業不同的是,公營事業在蕭條時會增長,而經濟復甦時卻會維持現狀。”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各國的救市行動緩解了恐慌,是否是治本之策,還需觀察。

  歐元區的危機似乎印證了撒切爾當年的遠見,她幫助德洛爾促成了《單一歐洲文件》,建立統一的歐洲市場,這與撒切爾倡導的自由市場理念不謀而合,但是她堅決反對統一的貨幣。她認為,這種貨幣更多的是一種官僚主義的產物,沒有統一財政以及國民認可,統一貨幣代表了一種沒有基礎的野心。撒切爾堅決反對加入歐元機制,而她在1987年對金融業的鬆綁則使倫敦成為與紐約可以並駕齊驅的金融中心。倫敦城和英鎊成為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這不得不說拜撒切爾所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