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灣2024選擇的評估

http://www.CRNTT.com   2023-08-12 00:00:30  


 
  二、選擇的主題:“問題-主體-方法-效用”的四段論

  此次選戰內涵的主題,眾說紛紜,國民黨朱立倫主席言其關鍵在於選人,強調藍白候選人的合作所帶來之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張亞中先生言其在於選路線,即對陸備戰路線與對陸接觸路線的選擇;馬英九先生言是和平與戰爭的選擇;而賴清德鼓吹為民主與專制的對決,莫衷一是。整合上述的言論,可以以“問題-主體-方法-效用”的四段論加以包容,達到對此次選戰內涵——抽象性的觀察尺度。

  大陸鄧曦澤教授首先提出了“問題-方法-效用”三段論結構:即問題是什麼、方法是什麼,和效用是如何,乃是做一切事情都要思考的。它是一切事情都有的問題結構,即“因為什麼而為了什麼而如何做”,也可以表述為“問題+方法+效用”的結構。這個結構是生存活動的基本結構,也就是元結構。“問題-方法-效用”首先是生存結構,當主體意識到這個結構之後,還可以將之從生存活動中提取出來,明確表述為一種理論,作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方法論。在這個結構中最重要的是方法的效用問題。而不同的主體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會訴諸不同的方法,由是依托主體的不同延宕至方法的差異及其效用的區別,三段論結構便轉化為四段論結構,即“問題-主體-方法-效用”。應用到上述台灣眾說紛紜的言論,則朱立倫所說之選人,為主體層面的選擇;張亞中所說之選路線,為方法層面的選擇;馬英九與賴清德所言的和平對戰爭、民主對專制,為效用上的評價;人、路線、結果,會同主體、方法、效用,皆是服務於問題的解決:即台灣的生存問題;則觀測之尺度便一目瞭然了。

  台灣的生存問題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內政問題,另一條是兩岸關係問題。前者牽繫治理議題諸如核電存廢、年金改革、疫情防控等,於縣市長選舉中常常成為主基調;後者則是如何處理中國大陸之外生權力主張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在大選中往往成為焦點。相對於紛繁複雜、家長里短的內政治理議題,統一與被統一、戰爭與和平的兩岸關係議題,顯然更加能夠調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就像大陸這邊有關佩洛西訪台和圍台軍演的話題會引起熱議一樣,台灣內部同樣如此;越是極端的選舉議題,越是煽動起對立情緒,基本盤選民越容易歸隊,投票率越高。較好地處理中國大陸的外生壓力結構,需要較強的技術性、適當的彈性力,乃至一定的模糊性才能精巧而合理地回應;而民進黨訴諸簡單的對抗手段,不具技巧性而沾染狂熱激情,適宜選票層面的情感動員,但易將兩岸關係推入萬劫不復、兵兇戰危。因此技巧的模糊性所指涉的理性因素與其簡單性所牽繫的感性因素呈現反差,前者有利於問題妥善解決但不為人的感性所偏好,後者則易訴諸感性認同但可能使得問題惡化乃至激化。

  關於解決生存問題的方法,聚焦到兩岸關係問題這條線,即如何在中美台戰略三角關係中,回應中國大陸的外生權力壓力,處理中國大陸之統一議程造就的外生結構,這牽繫到台灣對自身之戰略角色的選擇。如前所述,在戰略三角結構中,台灣的可選項為歷史上的兩選項之“兼顧大陸的避險夥伴”與“對美方之側翼角色”兩種。在可能性上的“中美兩強之樞紐”理論演繹下,審視樞紐、避險夥伴與側翼三種抉擇,一般而言主體所選擇的考量利益也是三點:自主、安全與影響。一來,往往選擇側翼是著眼於平衡安全與影響,以喪失自主的方式獲得側翼強者之下的安全,且依托強者的權勢獲得影響力。二來,往往選擇避險夥伴是著眼於平衡自主與安全,在安全上依賴於其中一方而又不放棄接觸另一方的可能以獲得自身的自主性,避免自身被一方因為依賴過度而遭“邊緣化”乃至“棋子化”。三來,往往選擇樞紐則是能夠考量到兼顧自主與影響,一方面在等距交往中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在左右逢源、雙方親和與需要下獲得自身影響的最大化,而其局限則在於手段上的微妙與平衡感之把控,極具技巧度而具脆弱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