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論壇:嚴安林論兩岸的四大矛盾

2024-03-16 00:10:18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嚴安林(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3月16日電(記者 郭至君)中評智庫基金會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不久前在香港共同舉辦了主題為“2024年的亞太安全局勢與兩岸關係展望”的思想者論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嚴安林在論壇上表示,台灣2024年的選舉結果不僅決定與影響未來四年台灣各方政治勢力消長與政局走向,而且將深刻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嚴安林說,賴清德上台與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可能面臨“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挑戰,“兵凶戰危”局面可能持續。但兩岸“和”與“戰”的“球”,應該是在賴清德手上,端視賴清德上台後兩岸政策是否走向“極端台獨”及其具體政策作為如何。

  如何看待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及其上台後兩岸政策?

  嚴安林表示,賴清德兩岸政策論述及其“台獨”立場。一是賴清德是貨真價實的“台獨工作者”。這從賴歷年來有關表態與主要觀點可見:2017年9月賴接任行政機構負責人後發表“我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不管擔任哪個職務都不會改變”的“台獨”言論。2018年3月底,賴重申“主張台灣獨立”。可見“台獨”是賴的政治DNA,無論進行什麼樣論述包裝,都難以改變其“台獨”本質。二是賴或比蔡英文更加“台獨”。蔡英文的對外與兩岸政策都凸顯了“台獨”本質,但其表象一直保持“模糊性”,尤其是對兩岸關係性質和定位極為謹慎。曾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賴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國際關係”。蔡曾提出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儘管第二任也提出“兩岸互不隸屬”、“鄰國、別國”等形同“兩國論”的概念,但蔡沒有公開說自己是“台獨”。因此賴的“台獨”思維和行動比蔡更張揚,是一以貫之的“台獨”工作者。三是賴提出“和平保台”口號,內涵還是捍衛“台灣主權”,只是在包裝手段上由“抗中”調整為“和平”,無非是用“和平”來包裝“台獨”,爭取選票。“保台”是重點,“抗中”還是“和平”都只是手段。

  關於賴清德當局兩岸政策走向。嚴安林說,一是所謂“走蔡英文路線”,只是進行策略性包裝。為的是讓美國“放心”、讓台灣民眾“安心”,爭取最大多數選票上台,“台獨”本質沒有改變。二是不放棄“四個堅持”。賴對於兩岸之間政治定位是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即:2021年10月10日蔡英文提出的“堅持自由民主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台灣主權不容侵犯並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前途,必須要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實質是“新版兩國論”。2023年1月18日賴再度強調:“未來我仍然會站穩四個堅持的立場,繼續蔡英文總統兩岸的路線”。三是將以“四大支柱”推進內外政策。2023年7月5日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拋出讓台海永續和平“四大支柱”,即“全面強化嚇阻”、“提升經濟安全”、“展開民主夥伴合作”、“維護兩岸現狀”,這將是其對外政策與兩岸政策的“遵循”。

  談及決定與影響賴清德當局兩岸政策的因素,嚴安林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論述。某種程度上對賴清德的政策產生部分影響。二是美方對於國民黨與賴清德的態度。有不小的影響力,但美方的立場與態度取決於中國大陸的“反獨”立場與政策力度。三是賴清德個人理念、個性及其政策團隊的論述。賴清德是對於“台獨”有個人想法政治人物,希望通過所掌握權力推動“台獨”工作。特別在賴是一個有所堅持、甚至相當頑固的政治人物。2019年以來的兩岸論述及路線充滿矛盾、邏輯混亂、語焉不詳,論述能力差,但他始終沒有否認是“台獨工作者”的提法。隨著他掌握台灣地區政權機器,其鮮明“台獨”色彩或將進一步暴露。四是“獨派”壓力。民進黨內部與基本支持者、特別是“獨派”對“和平保台”論持有不同意見,認為是過於“軟弱”,不符合民進黨基本政治理念與主張。五是大陸政策立場。堅定的“反獨”立場與強大的能力,是遏制賴清德“台獨”行為的有生力量。

  嚴安林指出,百年大變局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格局進入大震蕩、大分化、大重組與大演進時代,兩岸關係所面臨的外部國際形勢與環境較之前呈現出三大新特徵:一、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延續三年之久世紀大疫情加速了百年大變局進程,導致全球生產鏈、供應鏈甚至價值鏈的部分斷裂,更進一步衝擊經濟全球化。百年大變局和世紀大疫情相互叠加影響,世界形勢劇烈動蕩,國際秩序深刻調整。由於西方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泛濫,導致經濟全球化動力大大減弱,全球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演變到影響深遠的“發展危機”與“全球治理危機”。

  二、俄烏衝突與美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嚴重衝擊。俄烏間爆發衝突及美西方對俄羅斯進行規模空前的制裁,為百年大變局增添了不確定性,對全球經濟尤其是能源與糧食安全、全球貿易和支付體系等給世界格局與秩序帶來巨大衝擊。

  三、美國持續推進對華“遏壓戰略”的嚴重衝擊。包括由特朗普政府開啟、拜登政府所推進的“去風險化”政策(本質是“去中國化”)持續深化,不僅加劇中美關係緊張與亞太地緣安全風險,造就中美科技經濟脫鈎,而且加速二戰後以美國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的大倒退,加速啟動“一個世界,兩個市場”的走向。

  談及美台關係,嚴安林說,舊金山峰會後美國的“台灣牌”不會放棄,但或有所節制。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讓中美關係“止跌企穩”。2023年11月15日習近平與拜登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最高領導人會談。兩位領導人就一系列雙邊和全球問題進行坦率而富有建設性討論,雙方就涉及全球與地區、包括中美間潛在合作領域與存在分歧充分交換意見。會晤相當成功,扭轉了“巴厘島會晤”後因“氣球事件”觸發中美關係惡化趨勢,企穩中美關係。在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台灣問題上“各說各話”。“習拜會”就台灣問題充分交換意見,有共識、有分歧。美國全面武裝台灣,是中國和平統一最大的外在障礙。美國台海政策主軸完成調整,即由1979年之後“分而不獨、和而不統”,到如今的“聯合盟友、以武拒統”。美國台海政策要點與特質在於不斷虛化一中,推進“一中一台”,稀釋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內涵,如提出是“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公報、“六項保證”指導下一個中國政策,聯合盟友,通過法律護航方式,推動“台獨國際化”“台灣政權親美化”“台灣產業美國化”甚至“台灣社會意識美國化”。拜登政府基於自身總統選舉考慮,或在“台灣牌”上有所節制,但共和黨與國會的“台灣牌”不會停歇。

  嚴安林也表示,兩岸關係主要是由中國大陸綜合國力和對台政策、美國台海政策走向與台灣政治局勢和政策走向三方因素影響,其中的四大矛盾決定與影響兩岸關係走向:

  第一,“台獨”與反“台獨”矛盾。這是兩岸關係中的主要矛盾,目前“反獨”力量遠遠大於“台獨”力量,這是“台獨”勢力雖比較猖獗、但卻是根本上無法實現“台獨”夢的核心原因,且“反獨”力量持續處於不斷上升之中。

  第二,“促統”與“拒統”矛盾。目前“促統”力量主要由中國大陸與台港澳地區及海外主張中國統一的團體和人士,以及國際社會支持中國統一的力量所組成,“拒統”力量主要是台灣島內反對統一、疑慮統一的力量及國際上“反華”勢力構成,“促統”力量雖比“拒統”力量要大,但目前尚未取得絕對優勢地位,這也是和平統一尚未能完全實現的原因所在,但“促統”力量還在進一步集聚與累積之中,這是兩岸統一必然實現的根本依據所在。

  第三,美國防範甚至阻撓兩岸統一與需要排除美國介入兩岸事務之間矛盾,即“中美矛盾”。目前美國因素依然是兩岸統一最大的外在障礙,但隨著中美戰略互動關係的新變化,美國因素終究將會被排除,屆時兩岸統一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兩岸“必然統”的發展態勢與目前台灣多數民意“不願統”之間矛盾。由於目前台灣民意對於兩岸統一還存在若干不當的、甚至是錯誤認識,需通過做台灣民意的爭取與影響工作來轉變。由此觀察兩岸關係,我們可能悲觀於賴清德上台對兩岸關係的衝擊,但又樂觀於我們把握著兩岸關係的戰略主動,時間與發展趨勢在有利於統一的一邊。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兩岸就走上了一條走向緊張與僵持的對抗對立之路,兩岸關係在“曲折中前進”、“克難中前行”。賴清德上台,只不過是延續一現象,兩岸關係依然處於“徘徊依舊”、“僵持難解”階段,甚至不排除台海兩岸關係出現局部衝突與深度對抗情勢,這是因為台灣政治局勢一時難以明朗、“政權台獨化”的持續與美日為首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中國的完全統一應有待時日。但從較長時段看,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和平發展、特別是國家統一的潮流是浩浩蕩蕩,無人能阻擋!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