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關注:美學界辯論是否應該改變對台政策

2024-04-27 00:40:02
美國專家歐漢龍、簡以榮、但若雲、漢森(從左到右)辯論美國是否應當改變對台政策 中評社圖
  中評社華盛頓4月26日電(記者 余東暉)在一場由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起的“美國是否應當改變對台政策”的辯論中,多數專家認為美國應當維持現行的對台政策,不認為單靠加強軍事威懾就能維持台海和平,擔心現在的台海“安全困境”愈演愈烈為軍事衝突。

  布魯金斯學會“全球中國:評估中國在世界不斷增長的作用”項目召集四位美國學者就“美國是否應當改變對台政策”進行書面辯論,並於25日舉行口頭辯論。

  四位專家都同意,目前台海局勢是危險的,戰爭將是災難性的。他們都同意,台海力量平衡的變化至少需要重新審視,需要考慮什麼讓美國以往對台政策取得成功,現在是否仍然符合初衷。然而,四位專家在風險的驅動因素和維護和平與穩定的處方方面存在分歧。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歐漢龍(Michael O'Hanlon)稱,不能讓北京產生印象:如果台灣受攻擊,美國可能真的什麼都不做。然而,斷言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保衛台灣,並假定美國能夠成功地做到,有可能僅僅宣布自己的新立場,就引發一場巨大的危機。

  歐漢龍指出,正如布羅斯在新書 《殺戮鏈》(The Kill Chain)中所指出的那樣, 目前還不清楚誰將贏得台灣戰爭,也不清楚一旦戰爭開始,如何避免局勢升級。渡海兩棲作戰對於大陸而言仍具巨大風險;美國也不應該想當然地認為,它將能夠在中國海岸附近地區重新獲得明確的軍事主導地位,只因為它制定了以此為目標的國防戰略。

  歐漢龍建議,華盛頓應向北京明確表明,如果攻擊台灣,美中關係將永遠不會恢復原樣。 但美方應該在美軍防衛台灣上保持模糊性,部分原因是為了阻止台灣採取輕率的行動,因為最初的“雙重威懾“”邏輯,有些仍然適用於今天。北京也不應該幻想幾十年來與美國建立的豐富、廣泛、互利的關係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存活下來。如果台海戰爭發生,美國的“去風險”政策應變成“脫鉤”政策。

  歐漢龍認為,軍力仍可以在加強威懾方面發揮作用,但是對更有可能出現的有限進攻,包括某種形式的封鎖,就不那麼相關。所以美國更好和更可信的戰略應該是綜合和不對稱的威懾。提前準備是必需的,尤其是在經濟韌性,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方面。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對北京表現強硬姿態。他宣稱,華盛頓必須加大對“硬威懾”的投入,必須為其國家安全戰略提供充足的資源,通過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來縮小“說做差距”。

  曾在特朗普政府中擔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的簡以榮鼓吹重新考慮美國“不支持”台獨的信息姿態。他稱,美國官員不應無緣無故地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衹有在台北採取挑釁行動時,才應該使用這一聲明。相反,官員們可以使用“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中立表述。他還建議,美國官方應該將其“一個中國”政策稱為“兩岸”政策。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但若雲(Rorry Daniels)認為,簡以榮的建議最有野心,但對維護兩岸和平與穩定來說也是最危險的。這將破壞美國不尋求戰爭的任何保證。這違背了公眾對與中國開戰的警惕,導致北京重新考慮與美國在仍存在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任何合作的價值,並可能使美國的資源達到崩潰點,卻無法保證美國為現代尚未見過的戰爭場景做好了準備。

  但若雲(Rorry Daniels)認為,美國對台政策政治上的“中立性”和“模糊性”使得台灣海峽保持了“不統、不獨、不武”現狀。“這是美國在現代最成功、最持久、最靈活的外交政策之一,它仍然是防止因台灣衝突而引發全球災難的最大希望”。

  “華盛頓越是傾向於偏好台灣獨立,台灣受到的武力威脅就越大。隨著美國改變政策侵蝕其中立性,北京方面將更加堅定地認為政治解決沒有希望,必須依靠軍事手段來實現其對台目標。”但若雲說道。

  但若雲列舉了近年來美國對台政策的一系列更多支持台灣,開展與台灣帶有官方色彩活動,在官方文件中草率地稱台灣為“國家”,高層政治人物訪台等變化。

  她指出,上述政策舉措的支持者傾向於將軍事競爭置於所有其他考慮之上,並將政治支持視為必要的威懾戰略。然而,將台灣問題重新定義為具有政治維度的軍事問題,而不是具有軍事維度的政治問題,是一個重大錯誤。它削弱了各方處理主權問題的能力,通過貶低政治操作和變革的價值,製造了一種走向衝突的路徑依賴。

  但若雲指出,台灣海峽出現了“安全困境”,各方都認為自己的行動是防禦性的或威懾性的,並認為對方的行動具有侵略性,有必要做出回應。這個循環越來越接近各方的基本紅線。三方越接近越過對方的紅線,就越有可能一次行動就引發無法控制的衝突升級,這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但若雲表示,使用美國武力作為生硬的工具來對抗中國,對支持美國和台灣在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方面的利益幾乎沒有幫助。她建議,最理想的方法不是試圖通過美國保證的軍事支持或政治表演來代表台灣應對威脅,而是通過實質支持台灣在世界各地的經濟和社會聯繫來幫助台灣繁榮發展。

  明尼蘇達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漢森(Thomas Hanson)指出,美中關係受到相互不信任和潛在衝突傾向的困擾,緊張局勢的主要驅動因素涉及台灣。中國擔心美國試圖“以台制華”是導致緊張局勢惡化的原因之一。美國擔心在歐亞大陸出現戰略競爭對手已經更加公開地構成了美國對台政策的框架。

  漢森認為,“安全困境”盛行,這種惡性循環應該通過積極的外交來應對,並回歸到可預見的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漢森注意到,參加辯論的專家沒有人提到台灣“豪豬戰略”。

  漢森建議,為了扭轉美中之間日益上升的軍事對抗危險,華盛頓應該再次接受“戰略模糊性”,與北京進行積極的軍備控制外交和軍事建立信任措施。與此同時,保持對台海的威懾力,尤其在印太地區有可靠的海軍準備。三者結合,可避免夢游般地陷入災難性衝突。

  漢森強調,美中關係從元首峰會以來溫和的解凍所產生的合作“姿態”,包括恢復軍事接觸,都是建立在不穩固的基礎上的,應該通過積極的外交來加強,特別是在處理台灣問題上。

  歐漢龍重申,美中之間永遠不能開戰。哪一方會獲勝的不確定性是無法解決的。無論雙方是否有任何似是而非的軍事現代化努力,這都是事實。任何戰爭升級的可能性都是巨大的。不排除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與這些基本的軍事和戰略現實相比,其他一切考慮都必須退居次要地位。因此,他認為那些急於推動獨立或統一的人是魯莽的。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