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社評:美國不斷製造遏華陷阱 中國絕不上當

2024-05-01 00:29:32
習近平會見布林肯時希望中美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新華圖
  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評論員 冬日)憑藉其在國際社會尚占上風的話語權,美國不斷製造旨在圍堵和遏制中國的“陷阱”,最新的兩大“陷阱”是:中國綠色產業“產能過剩論”;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對此,中國絕對不應也不會跳進美方設置的這些“陷阱”之中。

  一如既往地擅長炒作話題,為自己的對外議程服務的美國,近期將目標對準綠色產業和中俄關係。不管是美國財長耶倫4月初訪華,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4月底訪華,“綠色產業產能過剩”和“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這兩個最近兩個月突然冒出並升溫的話題,都是美方重點提及的“關切”。

  其背後邏輯非常明顯:中國電動車、太陽能光伏和汽車電池等新興產業崛起,令在這些方面已經落後的美國更加焦慮。美國急於保護自身落後產業,阻止中國新質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最好能阻斷中國這些新質生產力的繼續成長。

  俄烏戰爭形勢正在朝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演變。為了拖延戰爭,繼續讓美國軍工產業獲利,同時拖垮俄羅斯和歐洲,美國必須阻止並沒有在軍事上支持俄羅斯的中國與俄羅斯展開貿易,從而讓俄羅斯失去經濟上的底氣和動力。

  明眼人都能看穿其中圍堵和遏制中國的政治動機,以及炒作這兩個議題的荒謬可笑。

  第一,中國以“八億件襯衫換取一架波音飛機”的時代,美國從來不炒作中國的服裝鞋帽“產能過剩”,何以在美國街頭幾乎看不見一輛中國電動汽車時,經濟學家出身的財長耶倫竟然不顧基本經濟常識地大談中國綠色產品“產能過剩”?說到底,美國就是想讓中國永遠處於產業鏈的低端,不許在新興產業上超越美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日前指出:美方拋出的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看似是經濟概念,背後包藏的是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禍心,旨在為本國謀求更有利競爭地位和市場優勢,是赤裸裸的經濟脅迫和霸道霸凌。

  第二,美國一方面不斷強化對華科技出口管制,竭力扼殺中國高科技產業,另一方面不想讓中國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產品,不想讓中國進口俄羅斯和伊朗的油氣。已經把中國和俄羅斯當作頭兩號對手的美國,對華高舉“大棒”,卻想讓中國背棄俄羅斯,不知是美國人自己幼稚可笑呢,還是覺得中國人太傻可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日前指出:美方一邊出台大規模援助烏克蘭法案,一邊又對中俄正常經貿往來進行無端指責。這種做法極其虛偽,也十分不負責任,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中方一貫依法依規對兩用物項出口進行管制。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和當事方,從不拱火澆油,更不趁機漁利,也不接受甩鍋推責。中方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同俄羅斯開展正常經貿往來的權利不容干擾和破壞,中方正當合法權益不容侵犯。

  中國外交發言人對這兩個議題的表態說明,中國沒有陷入美方刻意製造的“陷阱”,絕不會在美方不改變現行對華圍堵打壓政策的情況下,就這兩個“偽命題”與美方展開談判。

  在與來訪的布林肯舉行五個半小時的會談中,王毅強調,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利不可剝奪。美國針對中國的經貿科技打壓措施層出不窮,這不是公平競爭,而是遏制圍堵,不是去風險,而是製造風險。美方應該將不尋求遏制中國經濟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鈎”,無意阻止中國科技進步的表態落到實處,停止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的虛假敘事,撤銷對中國企業的非法制裁,停止加征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301關稅。

  可以預見,雙方雖然互表關切,但在美國把中國當作頭號競爭對手,已經在戰略認知上扣錯對華關係的“第一粒鈕扣”的今天,更大的可能性是雙方各執己見、各說各話、各自行事,但通過雙方由最近耶倫和布林肯訪華而得以延續的高層對話溝通,努力管控分歧,盡量避免升級。

  美國一定會祭出其慣用手法--一方面,加緊限制和制裁,將更多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發起更多301調查;另一方面,將這兩個議題“國際化”、“多邊化”,聯合美國的盟友夥伴,尤其是歐洲,對華施加更大的壓力。

  中國則可以兩手對兩手。一方面,繼續大力扶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繼續開展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投資,並對美方的制裁和設限進行相應的報復;另一方面,擴大開放,分化對手,尤其是對歐洲,要在新質生產力方面展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在烏克蘭問題上加強與歐洲的溝通。

  美方這兩個虛假敘事在美國選舉季或許會因為美方採取進一步行動而掀起波瀾,但通過布林肯訪華與中方達成五個共識,中美雙方努力保持雙邊關係的企穩勢頭,應不至於令雙邊關係急轉直下。度過選舉季,這兩個議題或者會因為政治衝動弱化而淡化,或者會因為美國政府更替而激起新的火花。無論如何,不應讓它們成為大國衝突的導火索。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