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政治

李家超記者會:中央挺香港 增加人氣與財氣

2024-05-01 00:15:21
記者會現場(中評社 盧哲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記者(中評社 盧哲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記者(中評社 盧哲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記者(中評社 盧哲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記者(中評社 盧哲攝)
記者會現場(中評社 盧哲攝)
記者會現場(中評社 盧哲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會前見記者(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記者 盧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4月30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李家超表示,國家移民管理局日前宣布,下星期一(5月6日)起實施多項便民利企來港的措施。感謝中央對香港的關心和支持,會繼續與中央緊密匯報香港的情況,商討及積極爭取更多挺港、惠港措施,尤其爭取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讓更多高消費群內地同胞來港自由行,增加香港的人氣和財氣。期間,他還就有關“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最低工資、“走塑”實行情況、五一黃金周等問題作出回應。

  以下是李家超的發言及中文問答內容:

  行政長官:大家早晨。香港社會現時安全穩定,我施政焦點是全面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其中的重點方向包括把握好中國機遇、增加香港的競爭力。

  人才是競爭力的重要元素。國家移民管理局前日(四月二十八日)宣布,下星期一(五月六日)起實施多項便民利企來港的措施,包括持商務簽注人士逗留期限由七天增加一倍至14天;商務簽注可以“全國通辦”,申請人由以往需要在戶籍或居住地申請,變成可以在全國各地申請;將人才簽注的適用範圍,由大灣區內地城市,擴展至北京和上海。這會大大方便人才來港,包括傑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衞健人才、法律人才及其他人才,可以“一簽多行”,有效期一至五年,每次停留香港最長30天。

  據評估,這一系列措施會惠及全國一億多個個體工商戶。“全國通辦”帶來的方便,會大量刺激人才更多來港,可逗留的時間由七日增加一倍至14日,將現時有關的商務活動增加一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會以乘數復式增長。

  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實現由治及興,表示挺港惠港措施會陸續有來。這些包括早前把兩個本地生產總值過萬億的城市——西安和青島,新增成為個人遊城市。二月二十六日啟動了“跨境理財通2.0”,以及兩星期前由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的五項新措施,擴容和豐富互聯互通的內涵,以及支持中國龍頭企業來香港上市等,為市場帶來重要的提振作用。

  我感謝中央對香港的關心和支持。我會繼續和中央緊密匯報香港的情況,商討及積極爭取更多挺港惠港措施,尤其爭取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讓更多高消費群內地同胞來港自由行,增加香港人氣和財氣。

  政府會不斷努力,我亦期望香港各界運用好中央各項挺港惠港措施,同時強化自身既有優勢,與過去香港經歷過的多次經濟成功轉型期一樣,積極作為、自強不息、創新、創造、應變、懂變,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展現新魄力。

  我剛才提及的中央挺港人才措施,正正和本屆政府上任後一直全力“搶人才”所推出的政策目標互相呼應。

  我上任後,推出了多項“搶人才”計劃,包括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優化“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亦取消了優才計劃的配額。

  截至今年三月底,已有約11萬位人才經各人才計劃來到香港。其中,“高才通”截至今年三月底共收到約77 000宗申請,共有近62 000宗已獲批。

  根據調查,“高才通”人才在香港主要從事管理及專業工作,收入中位數約為五萬元,約四分之一收入更高達10萬元或以上,約一成更達到月入20萬元或以上。他們不少攜同配偶來港。單以去年計,這些配偶就有超過21 000位。他們普遍年輕,超過一半是40歲以下。部分亦開始投入職場,當中大多從事較高技術的工作,月入中位數約三萬元,約一成更達10萬或以上。

  估算“高才通”計劃每年可以為香港帶來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一點二。

  人才是全世界都想吸納的。在下星期,政府將一連兩日舉辦首次“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包括海內外政界、學術、商業等界別的領袖會出席,我們預計總共會吸引超過7 000人參與。

  高峰會由三部分組成,即“國際人才論壇”、“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以及“機遇匯人才博覽展”。其中“國際人才論壇”會以“國際人才的力量”為主題,從宏觀角度探討國際人才競逐及流動的大趨勢。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是由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政府和澳門特區人才發展委員會共同舉辦,彰顯大灣區三地高度融合和合作。至於“機遇匯人才博覽展”,將會有近100間機構參展,更會為來香港的人才提供度身訂造的服務。香港會發揮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角色,我們會連繫與會者、服務提供商和潛在僱主,幫助配對。

  我們吸引全球人才匯聚香港,會直接提升香港競爭力,帶動經濟發展,讓市民分享發展的成果。

  另外,明日是五一勞動節。我首先在此預祝大家勞動節快樂,亦向所有辛勤工作的打工仔女表達謝意。

  政府一直重視和關心勞工的福祉,過去一年多以來,推出多項照顧勞工的政策,取得了實質進展。例如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會在七月十五日推出,為重投勞動市場的中高齡人士提供津貼,進一步釋放潛在勞動力。此外,僱員再培訓局正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就業,亦在二月落實調高再培訓津貼的每月限額至8,000元。

  至於就檢討俗稱“418”的“連續性合約”規定,勞顧會(勞工顧問委員會)已達成共識,將有關規定放寬為四星期工時合計不少於68小時。政府已開始展開有關修例工作,加強保障較短工時的僱員。

  另外,政府正仔細考慮最低工資委員會提交的研究報告,很快會公布決定。

  另一項重要的勞工利益,是工人的職業安全與健康。各部門不斷透過巡視、執法,督促業界提高安全意識,嚴格遵守職安健法例和規則。勞工處時刻檢視各行業的職業安全和健康守則,並不時發布和更新相關的實務指引。

  工業安全是每一個工程負責人、分判商、持份者,以至從業員等,都需要共同負擔的責任。每名僱主必須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空間、充足的培訓、健全的裝備,工作場所提供者要提供妥善和符合安全守則的工作環境,而僱員亦要自覺遵守安全守則,在前線遇上工業安全問題要向僱主反映,共同商討改善方案。

  企業要時刻做好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多利用機械、科技取代人手在高危地點工作,以減低職業安全的風險,須嚴格執行每項安全指引,並推行獎罰制度以提高工友的安全意識等,建立及維持工業安全的文化,需要植根於每一個參與的人士之中,讓每一位打工仔女“開開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香港總勞動人口超過380萬,每一位都對社會蓬勃發展作出貢獻,每一位都是這個共同家園的重要成員。

  勞動節將至,我會探訪及慰問工友,為他們打氣,聽他們的心聲。謝謝大家。

  記者:特首,你好。想問剛才提到最低工資,之前有消息指會改為一年一檢,而且會引入一個方程式去計算,會是“可加不減”。如果這個消息是準確的話,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會利益?早前來自商界的行會成員張宇人議員在電視節目表示,不應該訂立最低工資,甚至覺得會削弱本地競爭力,你自己如何回應他的說法?接著第二個問題想問管制即棄塑膠製品方面,因為見到堂食、外賣何時可以用膠盒,其實都引起一個混亂,環保署和食環署(食物環境衞生署)又有不同說法,似乎有各自為政的感覺,究竟如何協調呢?業界說,要找到取代膠碗的替代品其實有難度,第二階段的管制會否遙遙無期?還是政府有設定一個期限?

  行政長官:最低工資方面的問題,剛才說過了,最低工資委員會已提交報告,我們很快會作決定,有決定會即時向大家公布。我的立場是既要保障工人的合理工資,亦要確保所訂的工資不會令低工資的崗位流失。要確保取得平衡,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因為有經濟發展,才會有工作提供。我們會很快就有關議題作出決定。我希望作出的決定能達到幾個目的:第一,方法不太複雜,大家容易明白,而且大家都能清晰知道在處理最低工資問題上的可確定性和可預知性。

  有關“走塑”的問題,在措施推出的這段時期,整體來說,我看到是平穩有序的,而市民不論是外賣或是堂食用餐,亦逐步適應新的“走塑”要求。我亦看到很大部分市民——有報導指約六、七成人——在堂食或外賣時,很多時候都不要即棄用具,亦看到購買可重用的個人用具的人增加了。我們最希望發生的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上改變生活習慣,既可以做到希望做的事,同時所影響的亦不大。過程中當然有不斷優化空間,我相信無論是經營者或替代品的提供者都會不斷強化,提供不同的替代品。

  關於堂食或外賣,社會上有討論食肆牌照和“走塑”方面的規定,市民想更清楚解讀方法。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已經多次作出解釋,他亦會繼續跟大家解說這方面實際運作的情況。我們要明白不同法例針對的目的都不一樣,“走塑”方面的法例規定,環境及生態局局長會繼續跟大家解釋。至於現時正有序進行的,我們會留意市民在真真正正適應第一階段“走塑”措施時的情況,還有替代品供應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才決定下一步怎樣做。我亦說過,如何推進這件事情,必須考慮社會的替代品是否足夠,還有市民是否可以適應所需的價格,我們會有序推行。

  記者:你好,特首。將來臨的“五一”假期有可能因天氣關係而沒有煙火表演,有餐飲業界和旅遊界擔心會影響生意。想問特首,會否覺得影響香港“盛事之都”這聲譽?第二條問題想問,因為最近10日有兩間戲院倒閉,不少商戶都反映現時有很多“吉鋪”出租,有人形容香港現時出現一個結業潮,當局是否同意這個說法?會否覺得這反映香港現時經濟不好?當局會有甚麼對策?多謝。

  行政長官:關於“五一黃金周”,政府會全面部署,業界亦做了不同措施,確保我們盡量做好“五一黃金周”旅客來香港的服務和體驗,亦希望利用這個機會增加我們的經濟活動。

  不同的活動涉及的範圍很廣泛,類別亦有不同元素。當然,我們會盡量做好每一個環節,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天氣的影響,每個城市都有同樣的情況出現。這方面我相信所有人都明白,天氣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大家去另一個城市,也有很多情況是因為天氣情況而令一些活動的舉行有所更改,我相信這是大家去旅行常常會體驗到的經歷。所以,我們會循多方面發展,但我覺得整體香港社會應該以積極和進取的態度去看所有的問題,這包括業界和各個行業,一起把香港真真正正輝煌的、好的一面都告訴大家。如果我們沉醉在日常生活經常會見到的一些變化,並把它以一個誇大的方式處理,我覺得對整體香港——每個人都希望香港可以更加輝煌——未必是一個最正確的方法。當然,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大家拿出來討論,讓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也是一件好事。

  我們有行業因經營情況而會有改變,但亦有一些新行業誕生。我看到有新企業來香港,有新的大型外國機構來香港租一些相當受歡迎、熱鬧的地方以開展其業務。世界永遠會因為轉變而令不同行業需要適應,有些會經營得不太成功,但亦有新來的不同經營者參與我們的市場,所以這些更替在我們的經濟轉型期內是必然會發生的。

  我看到香港人有很多新想法,我們懂得應變,我們求變,亦有創新的不同做法。在香港可以看到各個經濟活動在不同領域中都開始活起來,如剛才所說,不同的人氣會變成財氣。我們應該一起把香港好的一面向所有人宣揚,無論是香港居民或外來訪客,因為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才可以把香港發揚光大。多謝大家。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