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國評論》月刊第316期內容介紹

2024-04-22 00:36:56
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16期《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4月號已出刊。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記者 海涵)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16期《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4月號已出刊。本期《中國評論》共刊發18篇文章,涵蓋台灣、兩岸、港澳、中美、東亞等議題。

  本期“專題”欄目刊發了《尹錫悅政府外交戰略轉型及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政黨交往分析》《後安倍時代日本對台政策調整研究》三篇文章,聚焦韓國、日本。

  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講師牛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俊生聯合發表了《尹錫悅政府外交戰略轉型及展望》一文,該文指出,尹錫悅政府上台以來,其外交實現戰略轉型,主要表現為積極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大力推進美日韓準同盟合作,對中國和俄羅斯呈現疏遠態勢,以及對朝鮮保持高強度施壓。尹錫悅政府外交戰略轉型的動因既有實用主義考慮,旨在服務於實現“全球樞紐國家”目標,也與其對朝鮮半島局勢和俄烏衝突的認知密不可分,同時韓國國內輿論亦對其產生了負面影響。儘管尹錫悅政府的外交戰略轉型遭到了越來越多的批評,但其迄今並沒有調整其外交戰略的跡象。面對中韓關係當前出現的巨大困難,中國應主動作為,力促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軌道上。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政黨交往分析》一文中,作者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博士研究生孔祥琦、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新影表示,中國共產黨與日本政黨的交往是中日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黨交促邦交是中日關係深入發展的重要動力。中日邦交正常化後,中國共產黨與日本政黨開啟了全面交往的歷程,在經歷了以黨際交往促進國家間關係緩和階段後,又進入了黨際交往蓬勃發展的新階段。5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在與日本執政黨交往過程中主要通過與“友華派”保持密切往來、超越意識形態分歧、以經促政等方式深化黨際交往,與日本在野黨的交往則著力通過政黨友好往來推動國家關係發展、借助政黨力量制衡日本政府不良外交傾向,進而實現從在野黨外交到執政黨外交的順利轉換。未來中國共產黨與日本政黨交往要以新型政黨關係為根本遵循,以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為目標指引,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要驅動,強化執政黨外交的穩定性,並不斷凝聚與日本在野黨的廣泛共識。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講師謝若初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趙海欣聯合發表了《後安倍時代日本對台政策調整研究》一文,該文指出,後安倍時代,日本對台政策中的消極因素顯著增加。菅義偉、岸田文雄兩任首相不僅通過放任政要竄訪台灣、加強“日台”實質性安全合作等手段持續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日台”關係“官方化”,還不斷以台灣問題為抓手拉攏歐美等國家構建“遏華”聯盟。此類行徑一方面導致日本“一中” 政策進一步空心化,另一方面更使得中日關係及地區形勢面臨空前嚴峻考驗。通過對以上新動向的分析,不難發現日本此番調整對台政策的國際體系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消極表現;國內變量則主要包括日本政界根深蒂固的“台灣幫”勢力、日本戰略文化中的“台灣情結”,以及安倍晉三、岸田文雄等典型“親台”領導人的助推。作為日本消極調整對台政策的國際結果,不僅中日關係或將趨於惡化,甚至傷及根基,地區和平與穩定也將遭受嚴重威脅。

  本期“中美”欄目刊發了《中美芯片產業競爭與美國對台半導體戰略》一文。該文作者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政治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李銘澤表示,拜登政府從競爭、產業、安全三個維度制定了對台半導體產業戰略,意圖通過產業轉移、引台入盟、以台制華等措施加強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控制。隨著中美科技戰的不斷激化,美國日益將台灣作為制約中國半導體發展的工具,導致台灣賴以自衛的“矽盾”變為了“矽矛”。同時,由於半導體科技的特殊性,該領域視角下大陸、台灣與美國之間構成的“關係三角形”發生了異化,出現了中美就芯片產業的雙邊競爭關係加強、大陸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互聯緊密、美台間構成複雜半導體產業競合關係等新特徵。這一新變化將加深大陸、台灣、美國三者之間半導體產業互動的複雜性,對東亞地區的安全格局與市場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同時阻礙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本期“台灣”欄目刊發了《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變化與趨勢》《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與影響》三篇文章。

  國際關係學院對台戰略預置和重點問題創新研究團隊負責人鍾厚濤在《台灣民主政治的衰退與危機》一文中表示,台灣民主政治面臨著多重危機,如“少數人綁架多數人”的民主脅迫、民主被窄化為選舉的意涵扭曲、負面選舉的情緒性操弄、民主與治理的脫鈎等。台灣民主體制非但沒有促進社會治理,反而成為政治奪權工具。台灣也正從上世紀90年代“有選舉的民主”,走向目前以“綠色恐怖”為代表的政治威權,未來還將滑向“封閉化的專制”。民進黨將民主概念武器化,展開心理營銷和政治動員,在兩岸之間製造“民主台灣VS威權中國”的虛假敘事,對內製造“台灣共同體”意識,對外消解“兩岸同屬一家人”論述,這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埋下隱患。

  寧波大學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伍湘陵、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在《台灣政黨政治發展變化與趨勢》一文中表示,台灣政黨政治發展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尤其受到“選制規則”、社會民意、地方政治勢力等因素影響。從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看,行政大權仍由民進黨掌控,而“立法院”朝小野大,“藍白合作”對民進黨有一定的監督與制約。台灣政黨政治發展中,非典型政治人物“韓國瑜”“柯文哲” 現象凸現,新政治力量湧現出年輕人關注政治和參與度增加、政治選舉文化異變、兩岸關係“邊際影響” 明顯及美國因素愈加突出。面對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亂象和新趨勢,兩岸統一之路更加艱難。堅持“反台獨、反干涉”鬥爭決不給“台獨”分裂勢力突破“紅線”的一絲機會。嚴防民進黨當局與美國勾結,利用中美戰略博弈進行冒險投機和挑釁。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教授唐永紅在《台灣民心民意和社會力量演變態勢與影響》一文中表示,台灣民心民意、意識形態與社會力量在近30年的逐漸演變過程中已發生結構性翻轉。這從基本面上決定了當前台灣各政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競爭力,進而注定了台灣的政治生態,也影響到台海局勢以及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民進黨已進入“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具有長期執政台灣的可能性,並憑藉島內民意支持,藉機美國對華政策改變,勾連外部勢力,奉行敵對性的兩岸關係政策,日益嚴重地損害國家在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當前的兩岸對抗態勢在延續中可能激化,台海隨時風起雲湧,甚至掀起驚濤駭浪。中國大陸有必要調整對台策略與政策,辯證處理國家發展與國家統一的關係,強化反“獨”促統,有效增進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

  本期“兩岸”專題刊發了《台方“限禁水域”的由來、性質及應對建議》《當前台灣民眾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分析》《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虛實分析》三篇文章。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李明傑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海洋戰略與法律創新團隊雙首席科學家張海文聯合發表的《台方“限禁水域”的由來、性質及應對建議》一文介紹了“限禁水域”的由來以及台方劃設“限禁水域”的經過,分析了“限禁水域”的性質以及圍繞“限禁水域”的執法實踐,並對“2·14”事件後續處理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建議。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劉凌斌在《當前台灣民眾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分析》一文中表示,當前,國際局勢風雲激蕩,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國加大打“台灣牌”力度,民進黨當局持續倚美謀“獨”,阻撓、限制兩岸融合發展。面對更趨複雜嚴峻的台海局勢,大陸保持戰略定力,堅守原則底線,推出一系列反“獨”促融舉措,強力震懾謀“獨”挑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引領兩岸關係“克難前行”,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在三年新冠疫情與外部環境變化影響下,台灣民眾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主要表現在:台灣民眾對兩岸未來“和戰”走向的看法存在明顯分歧,其統“獨”立場仍呈現“維持現狀、拒統趨獨”態勢;支持兩岸交流合作與對話溝通是台灣主流民意,但島內民眾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度亟待提升。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後,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赴大陸學習就業創業、尋求發展機會的意願止跌回升,但他們對於兩岸交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擔憂和顧慮,對於大陸惠台政策存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由此可見,台灣民眾看待兩岸關係的心態呈現出多重矛盾性的特徵,台灣民眾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以何種態度參與兩岸交流合作,將對兩岸關係走向產生重要的影響。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華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令豪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虛實分析》一文中表示,學界圍繞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分析論述已然實現價值確立和議題鋪陳,並形成基本的概念範疇和理論體系,但由於對其內涵探討尚未達成總體共識,對於現實中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特徵事實、有關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等實證問題,目前的研究關注度還明顯偏低。已有研究大多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理念的詮釋意味濃而實證力度弱,還無法在形而上的理論建構與形而下的事實反饋之間建立緊密關聯。未來有必要針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進程的關鍵實踐點做更細緻跟蹤考察,推動學理論述由“虛”向“實”,不斷提升學術研究的現實效力。

  本期“港澳”欄目刊發了《新時代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路徑策略》《“一國兩制”白皮書十周年:央港權力關係回顧與前瞻》兩篇文章。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艶華,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博士生李子文,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榮健欣在《新時代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路徑策略》一文中表示,長期以來,香港發揮著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一國兩制”下香港繼續保持高度自由開放、同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好“八大中心”的新定位。但是,受內外部各種因素綜合影響,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造成香港經濟全面承壓,俄烏衝突加劇了香港金融體系輸入性風險,數字化時代香港“超級聯繫人” 功能有所衰退,產業發展的本地化訴求與區域化分工存在矛盾,內部政治社會穩定的不確定性因素遲滯香港人心凝聚,政府與社會治理架構難以解決深層次矛盾,鞏固提升香港競爭優勢面臨不可忽視的挑戰。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構建我國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中,香港應強化政治社會治理,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功能平台形成錯位產業合作,繼續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的功能與角色,形成與內地其他開放平台的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在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好地發展。

  北京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杭佳佳在《“一國兩制”白皮書十周年:央港權力關係回顧與前瞻》一文中表示,學界關於全面管治權的兩種概念界定方式是不同階段下全面管治權的權力內容變動的體現。全面管治權授權產生高度自治權,這種授權關係是單向度、分層次、有期限的;中央作出授權以後,全面管治權與高度自治權的關係包括直接管治的關係和監督關係。在管治關係中,中央的管治權力與高度自治權不是截然二分的,但是必要時中央行使共同事權具有優先性。中央監督特區行使高度自治權意味著不直接處理特區自治範圍內事務,但監督的對象應及於高度自治權的全部領域。全面管治權及其相關表述的提出實現了“一國兩制”框架內央港權力的平衡,並為央港良性的權力互動關係指明了一個可操作的方向。

  本期“美國”欄目刊發了《美國霸權衰落型戰略欺騙:削弱崛起國鞏固霸權正當性》《華盛頓共識的衰弱:美國產業政策復興與本質》兩篇文章。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侯長坤、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在《美國霸權衰落型戰略欺騙:削弱崛起國鞏固霸權正當性》一文中表示,在實施戰略的過程中,國家掩蓋其戰略目的、製造錯誤知覺、獲益於國際關係系統中的間接效應,達到其戰略目的,該戰略行為被歸納為戰略欺騙。美國在衰落時期,為緩解霸權衰落,以“維護和平”的幌子,掩蓋其削弱崛起國和鞏固霸權正當性的戰略欺騙,達到其戰略目的的行為,被界定為衰落型戰略欺騙。美國在台海區域及烏克蘭區域內,打著“維護和平”的幌子,針對中國及烏克蘭區域的俄羅斯、烏克蘭、北約諸國,進行了戰略欺騙。美國運用戰略欺騙製造了表面上花費較大成本、違反自身利益最大化、高舉維護世界和平旗幟的假象,實際上獲得了緩解其自身霸權衰落的巨大收益。戰略欺騙研究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戰略視角,相關國家需要對美國的戰略欺騙行為保持警惕。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講師史博偉在《華盛頓共識的衰弱:美國產業政策復興與本質》一文中指出,近年來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論在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輿論場中又重新燃起,成為討論經濟與科技發展時無法繞過的重要論題。在美國,儘管存有反對的聲音,但產業政策一改四十年來被自由市場主義壓制的狀態,正逐漸成為一種被戰略界接受的經濟意識形態,並且被拜登政府採納和以空前的力度踐行。此現象體現出一種令人驚訝的規模性轉變,因為產業政策內在地包含“加強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角色”、“批判市場缺陷”等為戰後美國經濟思想所不容的特徵。本質上,美國現階段施行產業政策是資本主義國家面臨內外部嚴峻挑戰下對傳統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一種矯正。鑒於中美競爭態勢的長久存在,美國將長期維持政府主導的方式來推進其在關鍵與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

  本期“文化”和“歷史”欄目分別刊發了《閩南方言與兩岸文化交流調研分析》《清代浙江與台灣的政治文化互動與影響》兩篇文章。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講師王卓亮、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院長陳順森、閩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副院長黃亮在《閩南方言與兩岸文化交流調研分析》一文中指出,兩岸文化交流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內容與途徑,閩南方言則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與媒介。閩南方言是閩南族群身份認同與精神認同的核心元素,充分發揮其優勢,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途徑之一。青少年是閩南方言賡續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主體。本研究採用《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量表》、《歸屬感需要量表》與《家庭親密度分量表》,調查了福建閩南地區與台灣地區共378名青少年。結果表明,海峽兩岸青少年對閩南方言均持積極認同態度,閩南方言可作為提升兩岸同胞交流與信任的情感紐帶。同時,歸屬感需要在家庭親密度與青少年閩南方言態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揭示了家庭親密度與歸屬感需要是影響閩南方言傳承的重要因素。以福建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的家庭為單位,倡導弘揚閩南方言,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浙江海洋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陳玲在《清代浙江與台灣的政治文化互動與影響》一文中表示,大陸與台灣的交往,從史料記載看,始於三國時期;從考古角度看,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本文從赴台的浙籍官員和文人的角度切入,著眼於鄭氏歸順清廷後(1683-1895)的浙台交往。浙江對台灣給予了巨大的幫助,浙籍人士對台灣的發展尤其是台灣進入近代化有著一定貢獻,浙籍官員不僅參與了台灣的治理,推動了台灣社會的穩定向前,而且促進了兩地文化風俗、習慣語言、技術經驗等多方面的融合交流。台灣得到了包括浙江在內的祖國大陸的關懷和愛護,台灣人民受到了祖國大陸人民的關照和支持,清統治者真實負起過開發和治理台灣的責任。

  本期“論壇”欄目刊發了由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思想者論壇:兩岸關係重大變化與趨勢評估》全文實錄。本期思想者論壇由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主持,評論員有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中美交流基金會政策顧問李劍諸,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部主任束沐,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員楊明勳。

  本期“動態”欄目刊發了《中國評論月刊年度會議:文果載心 餘心有寄》一文,就《中國評論》月刊年度會議具體情況予以介紹。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24年4月號,總第316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為來源期刊(2023-2024)。同時,《中國評論》月刊還是當前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核心學術期刊。月刊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為己任,以推動香港“一國兩制”理論創新為內涵,以命運共同體思維重構中美及東亞安全理論體系為特色。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