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書評:用學術話語解構“中國港口威脅論”

2024-04-28 01:00:57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作者 王鍵)港口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但其戰略意義遠遠超越一般的基礎設施,港口經濟及海洋經濟的發展在任何國家發展戰略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美西方不斷抹黑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合作,“殖民主義論”“軍事基地論”“債務陷阱論”甚囂塵上;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發起“藍點網絡計劃”自立項目標準,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倡議、牽頭“全球基礎設施與投資夥伴關係”與中國展開在發展中國家的港口項目競爭;美國不僅疏離與中國的港航合作,同時施壓盟友夥伴干擾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港口投資。港口,正在與不斷加劇的大國博弈態勢共振。

  至此,中國戰略界和學界需要回答,海外港口合作到底是商業的還是戰略的,如果它關乎戰略競爭,那麼它的戰略價值體現在哪裡?為什麼美西方將“海絲”港口合作抹黑為“異類”?難道海外港口合作是中國所獨有的嗎?上述一連串的問題,是中國學者構建“海絲”港口合作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恐怕衹有對這些問題有些思考和認識,才能更好地應對和解構美西方對“海絲”港口合作的炒作、詆毀。

  驀然回首、開霧睹天,品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王旭教授的新著《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研究》,有豁然開朗之感。她雖然寫的是“他山之石”,但作為最早關注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的學者,本書不僅填補了國內對該問題研究的薄弱環節,更因日本相關實踐與中國“海絲”港口合作互為鏡像,且書中就港口研究搭建了國際關係視域下的分析框架,使本書具備較高的理論價值以及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

  作者敏銳意識到港口的戰略屬性。卷首開宗明義:在國際貿易中,海運占比90%,如果說海洋是全球互聯互通的高速公路,那麼港口就是這一高速公路的入口和加油站。港口具有國際性、連通性、集散性,國內港口與海外港口自然而然地連點成線、成網,串起一國的國際經濟和權力關係網絡,這使港口與生俱來就不只是商業或技術議題,而是國家戰略問題。

  自古以來,大國強國均重視海外港口支點戰略。古代西方世界圍繞地中海的搏殺,既是商業的,也是軍事和政治的,大國強國深知,比起航線,對於港口支點的占領掌控更為穩定。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抵近他國港口,以武力或武力威脅攫取對象國的港口通商權和控制權,西方殖民者盤踞對象國港口城市,既打造海外軍事據點、傾銷貿易支點,也通過港口城市向對象國內陸滲透蠶食,強化對對象國的全方位影響。

  作者分析港口之於大國的戰略意義,其論述具有一定深度,其寫作的前瞻性還體現在,本書出版之際正是美國打壓涉華涉港議題愈演愈烈之時。當前,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在全球化高歌猛進時期被一度視為商業問題的港口重回大國博弈前台。近一年餘,美國抹黑中國企業製造的港口起重機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立法限制“中國交通物流平台”(LOGINK)推廣運用,聲稱對中國航運、物流、造船業發起“301”調查。前不久舉行的美日菲首次領導人峰會上,美日承諾幫助菲律賓建設“呂宋走廊”,港口項目合作首當其衝。2023年11月,美國宣布投資科倫坡港碼頭,與中國科倫坡港城項目形成正面競爭之勢。再早一些時候,美日印澳“四邊安全機制”宣布建立綠色航運網絡,以悉尼、舊金山、東京、孟買構建排除中國的“印太”港口和海運通道,抹黑“海絲”港口項目不夠“綠色”。種種動向讓中國戰略界和學界對港口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作者在書中指出,在大國港口競爭中,日本充當了美國“馬前卒”的角色。一方面,日本作為海外港口開發經驗豐富的國家,持續塑造著美國對該議題的立場。早在2018年,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便資助和推動了美國智庫加強對中國“海絲”港口問題的關切。另一方面,美國將日本視為對華港口競爭的“力量倍增器”。特朗普拋出美國版“印太戰略”後,美向日提供全球關鍵港口清單,敦促日本在美方清單指向之處加緊布局,對衝中國“海外港口擴張”。這些尚未被國內學界所關注到的蛛絲馬跡,印證日本在對華港口競爭中是不可忽視的角色,也凸顯作者的研究深度。

  從港口戰略研究的視角看,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研究可被視為是一個大的案例分析。

  作者在書中考證了日本港口戰略的發展歷程,全方位分析了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的布局、目標、路徑、動因、成效,對二戰後至今70餘年來日本海外港口開發的項目進行了有重點又全覆蓋的分析。據作者統計,日本持續推動海外港口開發,戰後至今累計在海外共開展港口項目400餘項,其中規劃調查項目380餘項、承建港口40餘個、參與經營港口接近30個,項目遍布全球、聚焦“印太”。雖然從數量上看,中國已經後來居上,但是通過上述數據的統計分析不得不讓讀者信服,日本是開展海外港口開發時間長、效果顯著的主要國家之一。

  隨後,作者還總結出日本海外港口開發的模式:“國家主導、官民一體、戰略推進、內外統籌、全程參與、全鏈(港航產業鏈)捆綁、身份建構、差異競爭”,進而較好地揭示了,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一直由國家推動進行,一直是企業等非國家行為體與國家相配合的產物。對比日本長期戰略實踐便可發現,由國家倡導、以企業為主體的“海絲”港口合作並非“獨此一家”,更不是所謂“不當競爭”,官民配合相對緊密是東亞國家不同於西方的傳統路徑,僅此而已。

  書中分析了海外港口開發之於日本的戰略價值,其觀點具有系統性和創新性,同時對於超大規模的濱海外向型經濟體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為供需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體日本,戰後經濟復甦、繁榮離不開對外貿易的發展,而發展外貿離不開港口的基礎支撐。在這個語境下,港口不僅指本國港口,還包括海運航線另一端位於對象國的港口。源於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發展需要和資源能源高度依賴海運進口的經濟安全需要,日本推進海外港口開發具有必然性。日本海外港口開發始於對印度鐵礦石港,與之幾乎同時,在東南亞國家的港口合作最為密集。日本海外港口戰略布局之處,或為資源能源貿易提供物流便利;或臨港建設產業園區,將對象國納入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產業鏈(日本與對象國的中間品貿易額因應大幅提升),乃至將現地生產的產品在現地直接銷售。

  除了國家經濟戰略考量外,作者還分析了港口作為一種特殊的外交資源,在日本對外戰略推進中所發揮的作用。從國際政治層面看,日本對印度港口項目合作的契機是美國所推動的“科倫坡計劃”。當時美國希望拉日本加入“科倫坡計劃”,來對衝英國等老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而戰後的日本經濟剛有起色,也希望通過此類國際合作來彰顯自身國家實力和樂於為國際做貢獻的國家身份。美日雙方由此一拍即合。同理,日本對東南亞國家開展的港口合作是戰後“賠償外交”及之後“援助外交”的重要組成,同樣具有“優質外交資源”的戰略意涵,在日本打開對東南亞外交局面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重要議題。可見,港口作為一種外交資源,能夠深化與對象國的關係,強化對對象國的影響,也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戰略實踐。

  再重新審視當下大國博弈加劇的局面,便不難理解美國為何要瘋狂打壓中國“海絲”港口合作,日本為何對美輸誠、積極配合美國對華的打壓。“海洋國家”日本的海外港口開發戰略發揮了維護海運通道安全和資源能源安全、促進國際產業布局、拓展海外市場、強化地緣政治影響等多重作用,而港口所具備的上述作用和戰略價值,其實對於任何一個與世界緊密聯繫的超大規模外向型經濟體來講,都是相似的。

  本書的亮點在於胸懷中國發展,著眼世界大勢,來研究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全書20餘萬字,兼顧戰略和戰術層面、宏觀視角與微觀解析,可圈可點之處不少,值得一讀。

  作者最後就中國“海絲”港口合作提出了若干思考,留有餘韵。日本海外港口開發能夠取得一定成效的關鍵在於國際社會對於發展的迫切需求。全球化可能遭遇逆流但不會被切斷,當前發展中國家的港口基礎設施缺口巨大,發達國家的老舊港口基礎設施亟待更新換代,可以想見的未來,空運、陸運、管道運輸都無法取代體量巨大且相對廉價穩定的海運,因此港口仍將具有經濟、政治、安全等多重戰略價值。國際社會對於發展的需求是“海絲”港口合作能夠持續推進的動力源,而更好回應國際社會期待,則是“海絲”港口合作最重要的競爭力之所在。

  學無止境、百尺竿頭,王旭教授新作《日本海外港口開發戰略研究》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學術專著,其出版問世令廣大專業研究者十分快慰。

  王鍵(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評智庫高級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