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產能過剩論”是拜登經濟學的遮羞布

2024-04-11 12:17:30
圖: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走勢與美國趨同,且與全球經濟周期高度吻合,不存在過剩一說。圖為即將出口海外的中國新能源汽車。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據大公報報導,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兩度訪華,在明確表態“中美不脫鈎”之餘,大談中國外貿“新三樣”(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的產能過剩問題。但在補貼退坡、產能出清的當下,耶倫“避重就輕”的言論顯得極為詭異。更為合理的解釋是,鑒於選前民調壓力,拜登政府急需為產業政策的失利尋找“遮羞布”。

  “產能過剩論”的拋出,是為了引出“中國對外低價傾銷”的結論。回顧2023年,“新三樣”的確是中國出口當之無愧的領頭羊,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9.9%。而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也屬實建立在價格優勢的基礎之上。

  價格優勢不等同“傾銷”

  但要理清的一點是,“低價”不能與“傾銷”畫等號。傾銷的定義為,產品出口價格大幅偏離成本價格,且對出口國的產業發展造成損害。“新三樣”顯然不符合這一標準。

  筆者以新能源車產業為例。首先,中國購置補貼政策於2022年底全面終止,這意味著車企營收已與產業政策無關。其次,中國新能源車在海外是“提價賣”、而非“壓價賣”。甚至可以說,車企在境外市場的高利潤在為境內市場打價格戰“輸血”。

  在去年9月的慕尼黑車展上,比亞迪旗下車型“海豹”正式亮相歐洲,其中低配版售價4.49萬歐元、高配版售價5.099萬歐元,相較中國市場價格分別高出84%與43%。但橫向比較來看,“海豹”仍相對德國新能源車有競爭優勢。

  美國政府指責中國“產能過剩”,但從未見過“漲價去庫存”的玩法。而從數據統計(見配圖)可知,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走勢與美國趨同,且與全球經濟周期高度脗合,不存在過剩一說。“新三樣”的出口爆發,憑藉的是在國內市場殘酷競爭下練就的產業升級與創新優勢。

  耶倫說辭避重就輕

  事實上,“新三樣”發展的市場化程度很高。自3月下旬以來,包括海源復材(002529)、聆達股份(300125)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暫停光伏投產項目。背後原因在於,企業核算後認為利潤趨薄,因此選擇主動退出。這屬於典型的產能出清,是價格機制“顯靈”的表現。

  耶倫言論另一詭異之處,她“跳過”了中美價差更大的傢俬、玩具等商品,而選擇性地揪住“新三樣”不放。這其實與拜登政府推行的產業政策有關。

  拜登團隊借助經濟企穩、就業強勁的契機,在競選期間大肆標榜“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的成功。但目前從民調情況來看,美國選民並不買賬。這主要源於國內通脹高企難題,以及製造業回流政策的尷尬處境。

  自拜登上台後,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技法案》與《基建投資與就業法案》加大對清潔能源、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希望藉此帶動海外產能回流。但製造業天然對利率敏感度高,如今聯儲降息時點一再推後,造成製造業銷售增速放緩,由去年12月份的0%降至今年1月份-1.7%。製造業回流計劃遭遇重大挫折。

  “中國新能源強勢出口+美國製造業高息環境”對於拜登經濟學的打擊是致命的。也因此,耶倫的表述就顯得十分擰巴:一方面寄希望於中國低端製造業為美國高通脹“解困”,因此兩國貿易不能脫鈎;另一方面又要指責中國高端產業存在過剩問題,為本國產業政策失敗“遮羞”。

  這一套邏輯如何自圓其說,真是難為了耶倫。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