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評論中國

印度治霾為何難以效仿中國

2022-11-30 13:57:01
遊客在河北省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七星湖景區游玩。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北京治理霧霾初見成效,為什麼印度無法效仿?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23日報道稱,十年前,亞洲兩個最大國家的首都都有著糟糕的天空。從那以後,其中一個城市取得了重大改善。

  2013年,在中國政府宣布向污染開戰後,北京推進了一項歷時數年的空氣淨化計劃。當局整改污染超標工廠,禁止老舊車輛上路,并且從煤炭轉向天然氣。雖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北京官員表示,與開始行動時相比,該市現在每年有超過100天的空氣是幹淨的。

  但在另一個城市新德裡,今年秋天的空氣一如既往的污濁。空氣污染季節的到來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數周的霧霾,促使官員暫停卡車通行,關閉學校,并要求人們在家工作。仍然冒險出門的人戴著口罩咳嗽,揉著眼睛。空氣在舌尖上留下苦味。

  每年,因為數百萬輛汽車產生污染、周圍農場焚燒秸秆以及農村家庭使用明火取暖和烹飪,德裡地區的空氣都會變得刺鼻。每年,居民們都在問為何什麼都沒有改變。

  總體而言,雖然中國在國際環境績效指標上排名仍然較低,但在北京的污染問題上,中國政府一心一意地解決了它,政府迅速采取了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公衆的不滿。

  專家說,印度既缺乏解決這一問題的政治決心,也缺乏公衆壓力。在這個仍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中的國家,選民們有更緊迫的擔憂。政治人士往往會利用危機攻擊對手,而不是尋求解決方案。
  “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政治意願和各機構之間的協調有關。”新德裡科學和環境中心的數據專家阿維卡爾•索姆萬什說。

  “內鬥,”他哀嘆道,“一直就沒停過。”

  在中國,當中央政府優先考慮一項計劃時,地方政府就會行動起來。英國伯明翰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時宗波說,北京的污染問題就是這種情況,首都會與地方官員和周邊城市通力合作。

  時宗波說,在印度,地方政府由多個黨派掌控,協調工作“非常複雜”。在缺乏政治意願的情況下,經濟利益占上風;德裡周圍的地區主要是農民和藍領工人的居住地,他們通常把緊迫的經濟需求置於環境之前。

  印度的富裕程度遠不如已經享受了40多年快速增長的中國,因此德裡無法在環境治理方面投入那麼多。去年,印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00美元,而中國為1.25萬美元。

  “要犧牲金錢換來好環境是很困難的——基本上勝出的會是金錢,”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麥可•格林史東說,“這兩個目標相互衝突:減少空氣污染和發展經濟。”

  印度領導人缺乏彌合分歧的動力,部分原因是清潔天空在選民的優先事項中排名較低。盡管衆所周知,空氣污染造成的印度死亡人數超過其他任何風險因素,但在2019年大選前的一項全國調查中,選民將空氣質量排在他們最緊迫關注的第17位,遠遠落後於就業、醫療保健和基礎設施。只有約12%的受訪者將空氣污染列為首要任務。
  當中國針對自己的污染問題采取行動時,它經歷了一場潛伏了幾十年的危機。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推動了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非凡崛起。但它依賴能源密集型重工業來推動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2013年,中國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始發布重要的空氣質量數據,并公開對污染問題發出警告。

  作為國家計劃的一部分,要求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專家表示,中國隨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緊一些工廠的工業排放標准,將其他落後的工廠淘汰或升級,改造工業鍋爐,將許多戶家庭的電力來源從煤炭轉向天然氣等。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政策奏效了。從2013年到2017年,北京大氣中被稱為PM2.5的危險細顆粒物濃度下降了超過三分之一。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