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傅崐成:兩岸應合作管理保護好“台灣淺灘”

2014-08-28 01:01:02
傅崐成認為,“台灣淺灘”位於海峽中線附近,應為海峽兩岸共同管理的區域,兩岸加強在該區域的合作,共同管理和保護。(中評社記者攝)
傅崐成認為,大陸盡快聯合具有遠洋漁業優勢的台灣地區,實現兩岸漁業優勢互補、一致對外,共同開發南海外海漁業資源。(中評社記者攝)
“台灣淺灘”是魚類的樂園。
  中評社汕頭8月28日電(記者 楊犇堯 陳耀桂)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院長傅崐成近日提出,兩岸應合作,共同管理保護好“台灣淺灘”(台灣稱“台灣堆”),防止此一傳統漁埸魚類資源衰退、以及受到外國侵擾。

  傅崐成在於汕頭舉行的“海峽兩岸海洋經濟合作交流會”上說,大陸所稱“台灣淺灘”即“台灣堆”,是台灣海峽重要的漁業孵化區,兩岸應該合作將“台灣淺灘”列作海洋特別保護區,因為這裡的平均水深只有12米,日照充足,同時受到大洋洋流“黑潮”作用,是台灣海峽和南海北部的漁業孵化帶。

  他說,兩岸的船只很少經過這裡,但是一旦遇到大的風浪,進入“台灣淺灘”就極容易觸礁,導致難以想象的災難。同時,大的船隻從12米深的海域經過,容易破壞這一海域的生態,海洋生物會因受到驚嚇而離開這一區域。雖然這樣的情況目前尚未出現,但風險隨時存在。

  傅崐成認為,“台灣淺灘”位於海峽中線附近,應為海峽兩岸共同管理的區域,兩岸加強在該區域的合作,共同管理和保護。

  傅崐成認為,長期以來南海漁船集中於北部近海作業,加之中越北部灣劃界影響,北部近海漁業資源在強大捕撈壓力下業已衰退,在這樣的雙重作用下,中國南海大批漁船和漁民需尋找新的出路,應引導漁船漁民向南海中南部外海轉移。

  傅崐成特別提到“台灣淺灘”的管理和保護問題,擔心此一傳統漁埸魚類資源衰退、以及受到外國侵擾。

  另外,傅崐成說,目前由於南海大陸漁船基本裝備較差,不完全具備開發外海漁業資源的條件,越南、菲律賓等國頻繁在南海實施侵漁行動,對中國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危害,同時,這些國家運用各種手段瘋狂掠奪南海漁業資源。

  傅崐成認為,大陸應盡快聯合具有遠洋漁業優勢的台灣地區,實現兩岸漁業優勢互補、一致對外,共同開發南海外海漁業資源。在目前複雜的南海形勢下,這將是中國維護南海主權的開拓性一步。

  根據相關資料,在台灣海峽波濤底下,靜臥著一道橫亘海峽的淺灘--“台灣淺灘”,淺灘位於台灣海峽西南側,面積約8800平方千米,大約為台灣島面積的1/3,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最寬約130千米。西部水深30--40米,東部水深淺於20米,最淺8.6米。淺灘由粗砂、細砂和少許礫石組成。

  這道淺灘發端於福建省東南沿海的東山島,向東延伸到海峽中部,再向東北,經澎湖列島而後直至台灣西部。學界通常稱這道淺灘為“海峽陸橋”或“東山陸橋”。其地理位置在北緯22度33分至23度46分和東經117度10分至119度21分之間。

  “台灣淺灘”是魚類的樂園。這裡沙丘起伏,貝類豐富,又因偶有基岩出露,富有珊瑚生長,很利於魚類栖息。冬季沿岸較低溫的水流經台灣海峽南下,兩股冷暖水流正好在“台灣淺灘”上相遇,為魚類帶來很豐富的食料和營養物質。

  過去,大陸曾有人提議全面開發“台灣淺灘”,在其上用高架橋或移山填海,以人工島的方式及各種現實可行的工程相結合,在兩岸之間修建一條海上陸橋。開發淺灘上豐富的風能、潮汐能、漁業資源、旅遊資源、油氣資源。

  近年大陸已加強對“台灣淺灘”海域的管理,避免發生重大涉台漁業事件。1999年起閩南、“台灣淺灘”漁場單拖網作業開始實行伏季休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緩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的衰退。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