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王英津:“九二共識”之正解

2019-01-21 00:11:33
汪辜會談(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作者 王英津)自2017年8月吳敦義擔任國民黨主席以來,先將“九二共識”改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後又乾脆改稱為“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據1月17日台媒報道,中國國民黨正在研議補強原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兩岸論述,加入“民主和平”、“兩岸或經濟雙贏”內涵。針對這一報道,1月19日下午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在台南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堅定地表示,“不會有九二共識2.0版,那是歷史事實,不可能隨便改變”,接著吳敦義通過列舉往來電文內容的方式來證明1992年的確存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雖然吳敦義在接受採訪時的表述沒有像先前媒體報道的那樣有所“進”,反而有所“退”,但有人認為,這是吳敦義“以退為進”的策略,其“醉翁之意”不在升級至2.0版,而在於強化其“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論述。

  那麼,“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是否符合歷史真實?這是一個關涉到國共兩黨能否正常互動的問題,也是一個關涉到兩岸關係能否持續和平發展的問題。為此,有必要加以釐清。

  誠如大家所知,“九二共識”是蘇起在2000年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據他本人解釋,他希望能通過建構這一概念來避開“一中”,也能避開“各表”,以讓兩岸在民進黨執政時仍能各自保有模糊空間,持續和解,避免戰爭。2018年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也公開說,“蘇起當初創造這個名詞,其實是好意,因當時政黨輪替,所以創造新名詞給民進黨使用”(參見蘇起:《“九二共識”變形得我都認不出來》,載台灣《聯合報》,1月10日版)。

  應當說,蘇起希冀通過創制“九二共識”概念以確認兩岸存在爭議同時又對爭議加以模糊的做法,不啻是一種智慧之舉。事實亦證明,馬英九主政八年期間,“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正是在這一政治基礎上兩岸關係開辟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實現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新加坡會晤。大陸方面認為,“九二共識”不僅是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楚,而且是今後一段時期內處理兩岸關係不可替代的工作指針。

  要釐清“九二共識”的意涵,還得從1992年香港會談說起。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後,兩岸交流日益頻繁,一些事務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於是兩岸的海協會與海基會於1992年在香港舉行會談。會談其間,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但兩岸在表述內容上存有分歧。當時海協會的表述內容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含義”。台灣海基會的表述內容則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對照以上兩個表述不難發現,大陸方面想通過模糊“一個中國”涵義的方式來暫時回避雙方爭議,以便不影響兩岸談判的推進,故主張兩岸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對“一個中國”涵義有“不同認知”,但不主張進一步說出分歧的內容,即堅持“一中不表”。然而,台灣方面卻堅持依據“國統綱領”和“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說貼,列出了兩岸不同認知的具體內容,即堅持“一中各表”。

  那麼,為何台灣方面堅持“一中各表”呢?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在台灣方面看來,“一個中國”原則隱含了一個語義陷阱。在主流國際社會的觀念中,“中國”通常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少有國家將“中國”與台灣當局聯繫起來。因此,若台灣方面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則很容易被外界認為其默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政權。為了避免給外界造成如此印象,台灣方面即使在接受一中原則時,也總是強調“一中各表”。其二,相較於大陸方面,台灣方面在國際社會處於“弱勢”地位,非常擔心自身的“主體性”被淡化或忽視,故在表述一中原則時,總是堅持表達出“一中”的具體意涵(即強調“一中即中華民國”)。在這一意義上說,“一中各表”是台灣方面(國民黨)維護“中華民國主體性”的權益之計。

  面對台灣方面的“一中各表”,大陸方面是不能接受的,其原因有二:其一,接受“一中各表”意味著大陸變相承認了“中華民國”。與此同時,大陸方面還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若在堅持自身“法統”的情況下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就意味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並存,這在事實上會導致“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一國兩府”或“兩個中國”。其二,“一中各表”有被利用的空間。大陸對“一中各表”心存芥蒂,擔心台灣有人會在“各自表述”的幌子下,把“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等內容塞入其中。譬如,李登輝曾利用“一中各表”將“一個中國”論述表述成“獨台”論述。所以,大陸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那麼,後來“九二共識”在台灣是如何被異化或歪曲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呢?

  首先,通過前述歷史考察可以發現,當年雙方均認同的“各自口頭表述”所針對的僅僅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非“一個中國意涵”。部分國民黨人士將“一個中國原則”和“一個中國意涵”加以混同,籠統地表達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有違當年的歷史事實。正因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會弱化兩岸原本的一個中國原則,所以大陸方面迄今對其從未表示接受、同意或承認。

  其次,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僅僅是為打破當時僵局而採取的一個權宜之計,其僅就表述方式而言,而非就表述內容而言。換言之,其為表述當時雙方共識的“方法”,而非雙方共識的“內容”,只不過隨後被部分國民黨人士漸漸地由“表述方法”演化成“表述內容”。“各自表述”從來不是“九二共識”的內容,兩岸從未就“各自表述”達成共識。針對這一歪曲,1996年11月1日,時任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說:“九二年兩會經過協商,曾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各自就這句話進行口頭表述的共識。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兩會的事務性協商中不討論。台灣方面把這發展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那是它的事情,與當時的共識風馬牛不相及”(參見參見蘇起、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灣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7-68頁)。

  從2005年“胡連會”後的國共互動看,儘管國民黨在島內不時聲稱其堅持“一中各表”,但在國共兩黨面對面的場合,從來不講“一中各表”,這是國共兩黨在多年互動中形成的“默契”和慣例。譬如,2012年3月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來北京時提出“一國兩區”論述,只提“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而不提“一中各表”,只是後來面對記者提問以及返回島內以後,又重新講“一中各表”。再如,2015年11月7日,“習馬會晤”時,雙方只提“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不提“一中各表”,只是後來在各自召開記者會時,馬英九才提及“一中各表”。2017年8月吳敦義擔任國民黨主席後,曾公開聲稱國共兩黨互動的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一變化引起外界種種猜測和國民黨內部質疑,也因此而使國共關係的走向陡升變數。大陸認為,國共兩黨互動的政治基礎只能是“九二共識”四個字,而不能變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八個字。一旦四個字被改成八個字,就偏離了國民黨原來的兩岸路線,國共互動的政治基礎就遭到破壞。

  筆者在與台灣學者交流時,有人直言不諱地說,大陸方面先將“九二共識”改成“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次習近平講話又將其改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為何大陸可以改,而台灣則不可以改?

  眾所周知,本來“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或“一個中國原則”,正因如此,三個概念有時互換使用。從這一意義上說,無須強調“九二共識”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大陸後來之所以強調,是因為島內有人對“九二共識”進行曲解,使“九二共識”有脫離其本來含義的趨向。有鑒於此,大陸出於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考量,才開始強調“九二共識”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至於這次習近平講話對“九二共識”的“新表述”,其實並不新,只是“還原”了“九二共識”的本來意涵。如上所述,從歷史文件看,當時海協會的表述內容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含義”。台灣海基會的表述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比較兩會的具體表述不難發現,海協會和海基會各自向對方明確承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可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是“九二共識”的題中之義。這次習近平講話提出“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不是大陸方面“升級”或“改變”了“九二共識”,而是為適應新時代國家統一的需要而“復原”了其本來意涵。

  (作者王英津,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國發院研究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