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中評現場:學者榆中熱議台灣時局與兩岸關係

2019-09-23 00:14:18
新黨副秘書長、執業律師陳麗玲(中評社 海涵攝)
論壇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研究員王建民(中評社 海涵攝)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濤(中評社 海涵攝)
《兩岸犇報》發行人陳福裕(中評社 海涵攝)
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南開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中評社 海涵攝)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評社 海涵攝)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榆中9月23日電(記者 海涵)第二屆”兩岸一家親“學術論壇於22日在甘肅省榆中縣舉行。論壇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主辦,甘肅省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評智庫基金會、台灣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協辦。在主題發言環節,來自兩岸的多位學者分別就“兩制”台灣方案、台灣社情民意、兩岸關係發展大勢等重要議題表達看法。

  在主題發言中,有學者結合“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分析了“兩制”台灣方案未來的實現形式,認為,“兩制”台灣方案要與時俱進,融入新思維。此外,還有學者分析了當前台灣社會的社情民意,並指出其不容樂觀。在談到兩岸關係發展大勢時,學者們則認為其道路雖曲折但前景光明,融合發展路徑和“兩岸一家親”理念仍然是極為重要的抓手。

  一、“兩制”台灣方案應有新思維

  在主題發言階段,有三位學者重點就“兩制”台灣方案議題進行了探討。學者們普遍認為,在新時代,“一國兩制”應該具備新思維、新活力,並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對未來“兩制”台灣方案的相關建議。

  《兩岸犇報》發行人陳福裕結合“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經驗闡述了其對“兩制”台灣方案的看法。他指出,香港的實踐經驗為“兩制”台灣方案提供了某些重要的思考。第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就是,未來“兩制”台灣方案到底跟現行的香港方案有什麼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香港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回歸的,其並非談判的主體,談判的主體是英國政府跟祖國大陸。因此,整個香港的“一國兩制”方案是中央政府對國家統一的意志透過基本法所做的制度性的安排。但是台灣問題是歷史上內戰和分治的結果,需要透過和平談判來尋求和平統一的方案,因此是一個參與性的過程。在這個參與性的過程中,可以建構出一個兩岸都能接受的、大家都喜聞樂見的方案。這個可能性特別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1.2”講話里,即“我們願意同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這在台灣引起極大的反響,也造成蔡英文必須透過修改法案來遏制這樣的過程。但即便在這樣的遏制過程,還是有很多路徑可以走,除了明年台灣的選舉可能帶來的關於兩岸對抗路線和兩岸和解路線歷史性的轉折之外,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南開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認為,可以用民主治理思維去構建“兩制”台灣方案。用民主治理的思路重新建構“兩制”台灣方案的方向,才有機會讓多數的台灣人願意正視這樣的方案。經濟是評判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而大陸的GDP在短短20年內增長了10倍,大陸的治理效果有目共睹。此外,大陸的人民民主體制跟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體制思維也是一樣的,就是通過跟民眾的良善互動建構治理的目標、讓民眾過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在1·2講話中,提出“願意同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這就是民主治理的一個表現。此外,習近平總書記在1·2講話中還提到“民主協商”,對此,除了形式之外,我們更需要的是實質的內容。在“一國兩制”在台灣已經被污名化的形式之下,要營造出一種氛圍去推進協商。為此,應該要落實落細兩岸的融合發展,讓台灣人相信中國人會幫助中國人,“一國兩制”不是推掉台灣,而幫助台灣。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同樣以香港的實踐經驗為鑒,探討了“一國兩制”的相關問題。楊開煌指出,面對近來香港的事件,我們需要對內因進行檢討,對內因的檢討越深刻,對外因所造成的動亂就越有可控性。“一國兩制”需要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在新時代,我們要探討“一國兩制”的新方向。北京應重新發表新時代下“一國兩制”的綱領性文件,特別是在中國快速崛起、逐步邁向世界中心的大形勢下,應審慎思考台港澳的“一國兩制”原則為何及其如何區分,台港澳分別與大陸的關係為何、與國際的關係為何、與未來的關係為何,必須從長治久安的角度去加以規劃新時代的“一國兩制”。特別是在百年變局下,國家如何變化、“兩制”如何變化,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大國所應有的眼光,這也才是負責任的、積極的“一國兩制”,而不是教條主義地守住一、兩句話,從而使得極為創意地解決政治難題的方案變為僵化的政策、不變的制度,限制了”一國兩制”的蓬勃生機。

  二、台灣社情民意不容樂觀

  新黨副秘書長、執業律師陳麗玲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研究員王建民在主題發言中分析了台灣社會的社情民意,他們分別就“維持現狀”和“亡國感”在台灣社會存在的原因進行了說明。

  陳麗玲在發言中指出,”維持現狀”的主張之所以會在台灣社會流行,正是反映了台灣社會在面對大陸日益崛起、越來越有“自信”的情形下產生的集體焦慮。當兩岸的物質實力越來越不成比例,當台灣民眾看到大陸越來越高的自信,以及“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姿態,某種“孤兒”心態正在台灣社會中潛在滋長,並發展成人們集體“以躲避為能事”的“鴕鳥”行為模式。當集體焦慮成為了台灣人民的無形枷鎖,當台灣逐漸失去在面對大陸發展時的自信時,人民選擇不是冷漠就是犬儒,不是無助就是自大,不是閃躲就是逃離,並逐漸失去面對問題的勇氣與進取。但不幸的是,以各種追求獨立身分的方式來解除焦慮的努力,以台灣現實的時空而言,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事,這既包括了“台獨”,也包括了想要讓“中華民國”以獨立主權國家的身分出現的“一中各表”在內。這也就是台灣全體民眾習慣於“台獨不敢、和談不要、統一不想”的偏安、自我欺騙,維持現狀、躲在舒適圈的心態。台灣社會的這種心態,或可歸因於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但由於思路決定出路,台灣主流民意只是因為害怕“被統一”而抗拒一國兩制,身為最大反對黨的國民黨就應走出思路迷障,先認定“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才有立場要求大陸接受《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才能讓兩岸關係走出對抗,開始競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選舉研究室研究員王建民分析了台灣的社情民意。他說,”芒果幹”成為當前台灣社會最流行的語言,“芒果幹”也就是”亡國感”的意思,這一現象的出現有一定的背景,一是韓流帶來的影響激發了青年“台獨”分子的“台獨”危機感。二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1.2”講話讓“台獨”感到強大的壓力,使他們有很強的危機感。三是,香港事件發生之後對台灣社會造成了很大影響,強化了台灣社會所謂的”亡國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社會青年“綠化”的問題也很嚴重。“台獨”的主導是青年,韓國瑜的青年支持率不超過20%,蔡英文則在45%左右。所以青年的威脅不是簡單的威脅,是非常嚴峻的威脅。

  三、兩岸關係在曲折中前行

  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情勢下,如何進一步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在主題發言中,有三位學者對此表達看法,他們分別從前景、路徑和理念出發,指出祖國和平統一道路曲折但光明前景,融合發展是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路徑,“兩岸一家親”理念是指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鞠海濤以“祖國和平統一道路曲折前景光明”為題作主題發言。他表示,第一,祖國和平統一之路在曲折中前行、在鬥爭中前進。四十年來,兩岸關係總體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為改革開放創造了基本穩定的台海環境,祖國和平統一之路不斷向前邁進。但是,四十年來祖國和平統一道路也經歷了許多風雨波折。第二,民族復興賦能和平統一。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漸趨實現,兩岸同胞將迎來中華盛世,這將是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決定性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第三,和平統一前景更加光明。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對台綱領性講話,全面闡述了祖國大陸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鄭重宣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矢志不渝追求國家完全統一的堅強決心和高度自信,鄭重宣示了祖國大陸堅定追求祖國和平統一的真誠意願和巨大善意,全面擘畫了新時代加快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路線圖施工圖,開辟了祖國和平統一更加光明的前景。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介紹了閩南師範大學關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探索成果。她提出,第一,深度理解和把握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深刻內涵和重大使命。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對兩岸現狀進行挑戰與整合的動態過程,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它尋求的是兩岸間的良性互動,融成一體,協同發展,最終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需要統一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台灣問題的產生源於兩岸的政治分歧與對立,通過兩岸充分融合發展,充分的協商,探索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體系,兩岸一中共識,中華經濟聯合,21世紀中華新文化。第二,閩南文化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閩南文化已經成為連接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一條共同文化血脈,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兩岸人民文化認同感以及民族零距離,有效遏制文化台獨思潮,推進兩岸民間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發展,建構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現實意義和特殊價值。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指出,在台灣2020選舉愈趨激烈、兩岸關係愈趨嚴峻複雜的形勢下,如何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繼續推動兩岸交流的深化、維繫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是兩岸專家學者的義務和責任,也是今天這個研討會的意義所在。第一,兩岸關係越嚴峻、緊張,越需要理解、堅持、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第二,大陸發展越好、綜合實力越增強,越應該有自信和定力堅持、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第三,台獨勢力越“反中抗中”,越突顯其反人性、反民意的荒謬,越突顯“兩岸一家親”的兩岸民眾基本屬性。第四,在目前的情況下,大陸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最好辦法,是“以我為主”,持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為大陸的台青、台商、台企提供同等待遇和更多發展機會。第五、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立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示範區。總之,“兩岸一家親”是兩岸民眾的自然屬性,不管你喜歡與否,兩岸民眾是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同胞。正如習近平所說,“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