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兩岸學者共論融合發展 對策與建議

2023-10-15 00:20:47
台灣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來源:主辦方供圖)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星。(來源:主辦方供圖)
清華大學台資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李保明。(來源:主辦方供圖)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盛九元。(來源:主辦方供圖)
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院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商學院教授陳麗麗。(來源:主辦方供圖)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蘇美祥。(來源:主辦方供圖)
  中評社北京10月15日電(助理記者 王熙 羅陽霞整理報導)10月11-13日,福建省社科界2023年學術年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論壇在福建漳州舉行。在12日主旨演講環節,兩岸多位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議題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台灣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提出,現在是繼續推動儒家思想的最佳時機。若兩岸學者可以集思廣益,也推出類似有關“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宣言”,不但可以正本清源、發揚傳統,更可以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溝通與契合。

  湯紹成認為,當前的美中關係確實難分難解,近來甚囂塵上的修昔底德陷阱預言已經成真。而台灣在此紛亂的大國競鬥中,確實難以自保。雖然目前美方積極支援台灣,但到底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相對的,北京對台的政策乃其核心利益,美中雙方的關注重點相異,所願意投入的資源自然不同。而台灣當前的陸美政策確實捨本逐末,若不改弦更張,恐終難以善了。

  湯紹成強調,發揚中華文化尤顯重要。基於中華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若敢於創新並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與西方文明衝突的反差,進而提出一些化解之道的有利參考。此外,由於兩岸目前的僵局難解,若兩岸學者可以攜手並進,共同集思廣益,提出相關發揚中華文化的具體作法,比如文化宣言與文化獎項等,兩岸同胞均可共襄盛舉,當可對於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做出些許貢獻。

  圍繞兩岸交流與合作,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星提出了島內存在的三對基本矛盾。第一,反智社會與理性思考之間的矛盾,其盾主要表現於民間層面。第二,和平發展與“台獨”激進化的矛盾,其普遍存在於社會與政治的互動關係之中。第三,台灣社會希望維持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民進黨與大陸經濟脫鈎的矛盾,其存在於政治與社會及社會關係等諸多場域。

  陳星認為,圍繞著兩岸關係存在的這三對矛盾反映了島內對於兩岸交流合作甚至是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的基本立場與行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其根源在於台灣島內不少民眾和政治人物存在抗拒統一的念頭但又無法脫離大陸實現獨立自主發展這一事實,這是影響兩岸互動走向的根本矛盾。在未來,島內在兩岸交流與合作上的分歧將會集中於“經濟重要”還是泛綠勢力建構出來的所謂“尊嚴重要”這一主要矛盾上來。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蘇美祥指出,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要立足省情實際,也要客觀把握中美博弈背景下兩岸關係動態特徵和規律。一是中美競爭新態勢。近幾年來,美方極力維持霸權也加劇了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從中美博弈趨勢看,全球力量對比的快速變化致使美方戰略透支日益明顯,這為我們堅持戰略定力,以創新發展化解外部重大風險挑戰提供了條件。

  二是兩岸關係新形勢。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日趨複雜嚴峻。目前兩岸政治對立對抗加劇,縱然2024年島內出現政黨輪替,兩岸互信不足,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築起高牆,島內媒體嚴重綠化等,恢復擴大兩岸交流仍面臨諸多挑戰。與此同時,在大陸主導下,兩岸融合發展仍是兩岸交流主軸,島內民意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三是福建發展新方位。福建正成為東南沿海交通樞紐,腹地範圍大大拓展,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台胞來閩發展持續保持良好勢頭,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具備了落地生根的群眾基礎與現實條件。

  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盛九元基於投資的視角,對兩岸投資現狀及其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近年台商赴大陸投資呈現區域集聚與產業結構調整態勢;第二,大陸赴台投資受台灣當局限制而波動下行;第三,受多重因素影響近年兩岸融合度有下滑趨勢;第四,投資對促進兩岸經濟融合有直接影響。

  基於以上結論,盛九元提出了四點政策思考:第一,進一步推動兩岸的相互投資。研究發現,台商直接投資對於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大陸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吸引台商投資的傳統要讀優勢難以為繼,產業競合效應凸顯。第二,探索實現兩岸經濟融合的新動能。當前,隨著國際經濟情勢的變化,以及兩岸合作要讀需求的調整,原有模式已經難以繼續發揮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作用,因而需要探索兩岸經濟融合的新動能。第三,擴展兩岸經濟融合的新空間。“一帶一路”對台灣經濟發展而言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因此,現階段需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積極探索兩岸經濟合作的範圍和領域,構建合作新格局以及新的產業合作模式,從而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收益的持續提升。第四,深化兩岸產業融合的方式與路徑。在各領域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市場的建立,在經濟上形成以“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為基礎的兩岸命運共同體。

  清華大學台資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李保明提出,兩岸經貿關係劇烈下降的背後因素很多,面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劇烈變化,要有清醒的認識和積極應對。首先,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趨勢沒有改變。傳統的“三角貿易”本來就是以大陸生產基地,市場在外,與大陸市場和大陸產業沒有有機融合,也就所說的“製造飛地”。以大陸為市場和與大陸產業緊密融合的兩岸貿易沒有、也不會受到影響,兩岸貿易中融入大陸的成分在增加。其次,受美國供應鏈去中國化影響的“三角貿易”有部分擴展到東南亞等國家,即所謂的台商“1+N”產業布局,“1”是大陸並沒有放棄而是面對風險所做的預防性布局。關鍵是如何進一步改善影響環境,使“1”這個部分不被削弱,而是進一步升級,使台商的“1”與“N”部分合理分工合作。最後,要充分認識台商在國家發展和兩岸關係中的作用,之所以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僅僅把握在祖國大陸手中,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及對台灣經濟的巨大壓倒性優勢,這裡面台商的貢獻不可小覷。要認識到爭取台商就是打壓民進黨“台獨”勢力的經濟實力,就是與美國競爭發展機會。

  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院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商學院教授陳麗麗認為,建設教育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抓緊做好台灣青年一代,尤其是在祖國大陸高校學習的台灣學生的工作,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兩岸時代新人,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的重要舉措。

  陳麗麗就深化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提出了六點對策建議。第一,正確認識大時代背景下的國際形勢、台海兩岸形勢和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道路;第二,完善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對“高等教育安全”和“學術交流安全”兩個類別內容的安全監督與管控;第三,順應新時代新要求,進一步完善海峽兩岸(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政策措施;第四,提升海峽兩岸(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目標達成度;第五,發揮好海峽兩岸(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外溢效應,推動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第六,積極推動兩岸(閩台)高等教育規範發展、特色發展、融合發展。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