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社記者專欄

國新辦發布會: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

2024-05-17 00:11:08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5月16日下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評社 海涵攝)
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記者 海涵)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5月16日下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請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費高雲,安徽省副省長孫勇,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圍繞“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抓手 走出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作介紹,並答記者問。

  過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發展的十年

  王清憲介紹,總體上說,過去的十年是安徽跨越發展的十年。這個跨越表現在安徽經濟總量從1.9萬億元增加到去年的4.7萬億元,十年間連跨了三個萬億級台階;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實現了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我們的規上工業營收從3.3萬億元增加到5.1萬億元,已成為新興的工業大省和製造業大省。

  王清憲表示,目前安徽的發展,可以說是動能足、韌性強、潛力大。雖然我們也面臨著不少挑戰,但全省經濟保持著穩中向好的態勢。前面我已經講了一些大的情況,這裡我再說兩個與經濟增長相匹配的指標:到今年3月,安徽省製造業投資已連續26個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幣貸款餘額已經連續16個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連續16個月保持全國第一。同時,安徽也是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資源淨流入的省份。

  王清憲指出,安徽是長三角和中西部“兩個扇面”的交匯點,也必然是構建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我大家介紹一個情況,國家高鐵路網總體規劃是八縱八橫,其中兩縱三橫5個通道、10條路網幹線經過安徽。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內集中了中國約35%的人口和40%的消費市場。這些年,安徽的交通物流條件快速改善,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我們還建成了平行於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江淮運河,已經正式通航,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安徽在中國經濟地理中的價值。

  “如何發揮優勢、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王清憲表示,就是要把這一切的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特別是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堅定地走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路子,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此,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如果說,安徽今天的發展令人鼓舞,那麼安徽未來的發展一定更有看頭。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費高雲表示,安徽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連續17年實施民生工程、民生實事,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費高雲以看病舉例,他表示,過去安徽優質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群眾去外省看病的現象比較普遍。從2020年起,在國家關心之下,我們與北京天壇醫院、復旦大學兒科醫院等國內頂級醫院合作,總投入130億元,在省內組建了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目前已正式開診4個、還有5個邊建設邊運營,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資源。

  費高雲還談及飲水的例子。他說,皖北地區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過去飲水主要靠地下水,取水難、水質不穩定。從2021年起,我們實施了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總投入260多億元。通過利用江淮運河,引調長江水到皖北,進行地下水水源替換。到去年底,我們有13個縣區已完成替換,到明年底,剩下的15個縣區也將全部完成替換,屆時3000多萬皖北城鄉居民都能喝上更優質的水。

  “在謀劃事關全省的民生大事的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群眾身邊的民生事項。民生實事,再小也是政府的大事。”費高雲說,去年以來,我們堅持民有所呼、我必呼應,創新建立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民聲呼應”平台體系,構建收集、轉辦、督辦、評價、反饋等閉環工作機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細、為民服務跟不上、群眾意見上不來等問題,確保群眾訴求有地方說、有部門管、有人幫助解決。截至目前,全省“民聲呼應”載體收集到的群眾訴求5.17萬個,直接推動解決5.08萬個,受到了群眾的真心點贊。

  民生工作沒有終點,衹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專門召開全省民生工作大會,出台工作意見。我們將持續完善“民聲呼應”工作體系,暢通訴求反映渠道,提升辦理質效,深化源頭治理,滾動實施50項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

  孫勇表示,“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這是4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歷黃山後發出這樣的贊嘆。今天的黃山早已從中國走向世界,黃山不僅是中國的黃山、也是世界的黃山。

  孫勇說,我們所稱的“大黃山”,就是借助“黃山”這一國際超級IP,構建涵蓋黃山、池州、安慶、宣城4市28個縣區的統一大IP,共同打造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大黃山山水冠絕天下。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群峰競秀;長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川流不息;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平天湖碧波浩淼。這裡集聚了227個A級景區,是全國8個A級景區集聚區之一。

  孫勇表示,大黃山人文底蘊厚重。徽文化、桐城文化、古皖文化、紅色文化等在這裡交融薈萃,安慶和歙縣、績溪、黟縣、桐城等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交相輝映,徽墨、歙硯、宣紙、宣筆“文房四寶”揚名世界,9000多處古民居古村落星羅棋布,其中中國傳統村落達到了445個。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有著1200年歷史、被譽為現實版“綠野仙蹤”的西溪南村就接待了近15萬遊客。大黃山生態得天獨厚。常年空氣優良率超過90%,年平均氣溫16℃,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等區域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2萬個以上,是可以深呼吸清心洗肺的好地方。在大黃山,可以欣賞美景,體驗文化,身心得到充分放鬆休閑。大黃山的特徵,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

  孫勇說,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大黃山”的決策部署,就是要立足這些優越條件,主動順應旅遊消費升級趨勢,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著力點,對標國際標準,提升服務品質,推動傳統觀光游向現代休閑度假康養游升級,打造休閑度假、醫療康養、創意經濟、體育賽事、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集群,進而形成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因此,如果要問“大黃山”之大,首先是通過大空間整合資源,帶來要素組合的機會大;其次是通過大品牌引領賦能,帶來產業拓展的空間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安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

  陳軍表示,安徽是產糧大省,去年我們的糧食總產超過830億斤,實現了“二十連豐”,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安徽也是全國5個糧食淨調出省之一,每年我們淨調出的優質糧達到200億斤左右。可以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安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既要在“量”上做貢獻,還要在“質”上有突破。

  一方面,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的“安徽糧”。聚焦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去年安徽提出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這個目標,也就是到2035年安徽全省糧食產能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我們圍繞多種糧、種好糧,抓好耕地和種子這兩個要害,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等支撐性的重大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25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5%,水稻種子出口量連續5年居全國第1位。我們將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做強種子這個農業的“芯片”。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生產更多的糧食,為牢牢守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多做“安徽貢獻”。

  另一方面,讓綠色農產品產業強起來。安徽是長三角地區農產品重要來源地,我們為長三角提供了1/2的糧食和肉類、1/3的水果、1/5的蔬菜。這兩年,安徽產的法式鵝肝、蒙城黃牛、碭山酥梨、懷寧藍莓等特色農產品走紅網絡、走俏市場,促進了農業增值,也帶動了農民增收。過去5年,安徽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於全國0.4個百分點。我們將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高質量打造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做實“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增值大文章,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活躍在江淮大地上的活力新農人口袋鼓起來、生活更美好。

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費高雲(中評社 海涵攝)
安徽省副省長孫勇(中評社 海涵攝)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中評社 海涵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5月16日下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評社 海涵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5月16日下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評社 海涵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5月16日下午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中評社 海涵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