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謹防科研腐敗成“第一破壞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4 22:00:23


  繼去年廣東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落馬後,日前副廳長王可煒也被證實涉嫌嚴重違紀。廣東科技系統去年以來,已有多起腐敗案件。而在廣州市科技信息系統,去年被立案查處腐敗窩案25件29人。在某些案件中,行賄者多半是為申報科研項目,其中不乏知名大學教授。

  廣東科技系統的“前腐後繼”,讓人聯想到此前各地交通系統的貪腐態勢。但是,科技行政系統歷來被視為“清水衙門”,因為其既不直接管人、管錢、管物,也不具有收費權和太多的審批權,在外人看來,是創新型社會中一個“有內涵”的行政機構。“清水衙門”變成腐敗“重災區”,告誡人們“低調的權力”也有“奢華貪腐”的可能。

  科技系統貪腐,大多與科研項目申報中的利益輸送有關聯。廣州市副市長王東在去年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於科技研發的,60%都用於開會、出差等。更早些時候,湖北省有政協委員反映,有些科研經費是10%用來打點、50%或以上用於非科研開支,相當多一部分是與項目無關的會議和個人提成。

  更重要的是,在某些科研項目的申報審批中,科技管理部門有較大的話語權,使項目競爭逐漸淪為了權力和關係的競爭。由此,不難理解在科技系統掌控權力者,其身旁會湧出多少利益輸送者。而由這種利益輸送所助長的貪腐,歸根結底還是貪污公帑。說白了,就是在一筆筆財政支付的科研經費中,有項目申報者的一部分,也有貪腐的科技官員的一部分。

  廣為人知的一個論斷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12年更是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這塊直接關係到創新型社會發展的巨型“蛋糕”,如果切分不好、管理不嚴,那麼可能就不是增進生產力,而是對生產力發展產生蛀蝕性的破壞力。

  科研領域成為腐敗高發領域,對社會發展產生嚴重破壞力,一方面在於行政權力對科研項目評定干預太多,甚至成了長官意志的產物;另一方面是科研經費管理和監督漏洞太多,錢花不到刀刃上。去年以來,當輿論監督聚焦於不斷增長的科研經費,發現其中暗藏了套、騙、貪、假、吞等各種伎倆,“擴大用途”和“擠占挪用”已成普遍現象。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去年的新聞發布會上,曾連說兩個“憤怒”,表示對科研經費“惡性問題”的憤怒、痛心和錯愕。但是,光有憤怒是不夠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其退出科研項目申報審批的學術領域,同時革除科技評價“圈子化”的積弊,已經迫在眉睫。當然,打虎拍蠅的利劍也必須重點關注這種“低調奢華”的貪腐。(時間:2月17日 來源:信息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