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郭正亮:習四點為兩岸政治對話增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4:24:26


  
  不過,最近馬為了促成馬習會,促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性對話,日前已經透過修改歷史教科書,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藉由“兩岸求同”面向的拓深,以便爭取大陸更多信任。尤其是這次張王會,王郁琦在南京中山陵公開標舉“兩岸人民同屬中華”以及“孫中山思想”作為兩岸共同資產,連戰在連習會上公開呼籲“兩岸共同把“中華民國”當做資產”,國共兩黨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歷史大論述上接軌,已經越來越可能實現。

  其次在“兩岸存異”方面,習四點也充分展現出將心比心的歷史同情,例如提到台灣移民史:“兩岸同胞血濃於水。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台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台灣,廣大台灣同胞都是我們的骨肉天親”。另如提到對“台灣人出頭天”的同情理解:“我知道,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

  基於上述的歷史同情,習進而表示“至於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有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這固然還是重申舊調,但在習四點極大化“兩岸求同存異”的新論述背景下,以及馬習兩人都抱有追求歷史定位的雄心下,兩岸啟動政治對話、乃至政治談判破冰,可能性已經陡然增高。

  民進黨在十字路口:極大化“兩岸求同”vs極大化“兩岸差異”

  習四點發表之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隨即在2月21日表示:“兩岸關係已經從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新階段,政治問題已繞不開、回避不了”。這與習近平在去年10月所言“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堪稱遙相呼應。

  面對空前寬鬆的習四點主張,面對國共兩黨即將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論述上合拍,面對馬習兩人很可能在今年推動歷史性的政治對話,民進黨在5月黨主席改選前夕,已經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艱難抉擇:或是選擇謝長廷路線,試圖極大化“兩岸求同”,淡化台獨主張,共同追求兩岸大和解,共同探索兩岸和平發展之道;或是選擇蘇貞昌路線,試圖極大化“兩岸差異”,繼續凸顯台獨主張,繼續維持“逢中必反”立場,繼續煽動“滅蘇計劃”的民粹情緒,自我隔絕在兩岸和平發展之外。

  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一方面呼籲“我們真誠歡迎包括泛綠民眾在內的廣大台灣同胞,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來”,但在另一方面,也同時引用習四點提醒民進黨“兩岸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這是“兩岸關係之錨”、“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盪不安的老路上去”。

  邁向2016執政之路,民進黨不可能對大陸所認知的“兩岸關係之錨”,繼續置之不理,果真如此,必將重蹈蔡英文2012年“最後一里路”覆轍。遺憾的是,民進黨至今只有謝長廷,針對“兩岸關係之錨”提出初步答案。

  謝長廷的兩岸思維模式,和習四點同樣屬於“極大化兩岸求同存異”,他除了“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意識,珍視台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之外,也試圖“回歸“中華民國憲法”,分別回答大陸所認知的“兩岸關係之錨”問題:

  ---以“兩岸“憲法各表”回應“九二共識”;

  ---以“中華民國”主權決議文”回應“反對台獨”;

  ---以“兩岸在“憲法”上具有特殊關係”回應“一中框架”。

  謝長廷強調兩岸主張如要可行,必須同時符合“人民可以滿意、美國可以接受、大陸可以忍受”三大原則,此與習四點的“極大化兩岸求同存異”原則,其實都具有“盡量維持兩岸現狀、讓雙方都有下台階”內涵。

  面對習四點和兩岸政治對話的空前挑戰,民進黨已經站在十字路口,必須做出歷史性抉擇。這次兩岸路線抉擇,既不容躲避敷衍,也沒有模糊空間。眼看蘇謝兩岸大戰一觸即發,民進黨內民調最高、提醒“還差最後一里路”的兩岸專家蔡英文,也該力挽狂瀾扛起轉型責任,實事求是說些公道話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