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時報:設立公祭日 回應我們心靈的呼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6 09:01:25


  中評社香港2月26日電/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25日下午審議了兩項草案,它們分別是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這兩個決定很可能通過並成為法律。

  環球時報社評指出,實事求是說,這兩個紀念日現在才以法律形式正式確定下來,有點晚。明年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舉望世界,各國同二戰有關的法定紀念日幾乎不可勝數,最著名的如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諾曼底登陸紀念日、珍珠港事件紀念日等等。在韓國有光復紀念日,連日本這個二戰中的加害者,也有所謂的終戰紀念日、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轟炸紀念日,並在日本和世界上都有不小影響。

  9月3日很早就已由中國政府宣布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但它的影響不夠大。這次它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起得到最高立法機構的重申,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這兩個日子都將進入世界有關二次大戰的一流紀念日之列。

  不能不說,日本方面對其二戰侵略史的否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社會,使我們更多回顧了過去。但須指出,我們設立這兩個紀念日,更多是為了回應我們自己心靈的呼聲。如果只是為了對付日本右翼,我們完全可以採取其他辦法,而不去觸碰自己精神世界的那處傷痛。 

  被日本侵略的那段歷史,堪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奇恥大辱。那是個小國,中國民間一直藐稱他們為“小日本”、“倭寇”等,但我們一度被他們占了半壁江山,而且那些年中國還出了那麼多漢奸。那段屈辱我們盡量以抗爭的英雄主義去覆蓋它,但我們很難完全說服自己。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不願意看南京大屠殺的史料和文藝作品,感覺它們“很壓抑”。 

  海峽兩岸對抗戰的紀念都不夠系統,這大概不是偶然的。 

  今天到了我們正視那場戰爭的時候。我們最終勝利了,但付出的代價足令中華民族長久唏噓。南京大屠殺堪稱二次大戰歐洲和亞洲戰場加起來最血腥的屠城,日軍的殘暴,以及當時中國軍隊、政府的無力和人民的悲慘無助,是那枚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硬幣的兩面。 

  我們必須記住歷史,讓那些從一出生就在現代環境中穿行的孩子們也知道,自己的祖國如何艱難走到了今天。在我們生活的很多城市里,在連接城市的大道上,曾經踩上過侵略者的軍靴,碾過他們的坦克。中國就是這樣一個歷盡苦難的國家。 

  設立這樣的法定紀念日,對中國社會來說有可能意味著新的凝聚點,從海峽兩岸的意義上說,或許也是這樣。對弘揚愛國主義它尤其具有現實意義。雖然互聯網上不斷有人對愛國主義發難,但那種陰暗的情緒在中國現實社會中連作為“一小撮”都很難撮起來。愛國主義是中國穿越時代的主流價值觀,它的寄托和綻放方式總是與時俱進,超越爭議。 

  以法定、常規化的方式對抗戰進行紀念,這是對痛苦一種成熟的了斷。中國多個曾在抗戰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城市這幾年搞起了正式紀念活動,那段歷史在我們生活中逐漸找到準確的位置。 

  真正在折騰那段歷史的,是我們的東鄰日本。他們領導人的表態不斷變化,社會缺少共識,民族主義的蠱惑語言時而泛濫成災。他們有可能對我們設立兩個紀念日不舒服,說三道四。由他們去折騰吧,由他們頂著全人類的正義感受壓抑去吧。我們中國人的心越來越敞亮。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