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克強就霧霾問題追問環保部長數十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26 09:25:20


 

  圍繞這一議題,他的追問不少於數十問。

  這位工作人員回憶,除了周生賢,還有幾位相關部門的部長也依次回答了總理針對治污措施提出的問題,有位座位較遠的部門負責人直接站起來大聲回應總理的提問。通過彼此一系列現場問答,李克強對一些列出計劃的工作要求“加碼”。他強調,要加強科學論證,一旦做出承諾就一定要兌現,“政府不能放空炮”。

  某種意義上,這一幕也可以代表一年來國務院常務會議鮮明的議事風格。在會上,匯報人匯報時間原則上不超過10分鐘,至於參與討論的相關部委負責人,李克強則要求他們直接提問題,有意見說意見,客套話免說,附和的可以不說。

  一位部委負責人形容自己參會的感受:李克強外表看起來很謙和,但決策時有一種毫不動搖的意志和決心,近距離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氣場”。“參加他的會,需要格外備足功課。”他說。

  除去緊凑的發言節奏,議題之間的切換也往往是“無縫銜接”。“把討論第一個議題的部長們請出去時,要列席第二個議題討論的部長們就已經進來了。”一位會務組的工作人員說,為了方便離開,他們往往會把只參加一個議題討論的部長安排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而並非完全按照級別、順序排列座次。

  “會風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一位參會者告訴記者。他曾經看到,有的事兒剛在會上定下來要做,分管的副總理便馬上起身,叫上幾個相關部委的負責人一起到門口商量。據他回憶,總計召開的3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最多一次討論了7個議題,而會議常常持續到過了午飯“飯點兒”。

  相比於如何開會,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議題如何確定,或許更為外界關注。

  據一位會務組的工作人員介紹,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的議題,上會前都要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比如“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等放寬工商登記條件的方案”,在2013年3月18日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經被要求納入相關部門的工作時間表,到10月25日相關部委準備成熟後才上會。

  相較之下,像“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等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議題,則是在複雜經濟環境下由總理親自圈定的。

  原則上,國務院常務會議每周三上午召開。一旦確定議題上會,往往就意味著要“定事”。

  一位工作人員將這些上會的議題視為中央政府施政的重要路徑:“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彭真懷持續關注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於老百姓來說,從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能看出政府想解決什麼問題。它是中央政府做出表率,引領地方各級政府對人民群眾做出的承諾。所以你看,每次常務會議要解決的議題都是經濟社會生活中最重大、緊迫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