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陸專家: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機遇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10 00:12:08


 
    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面臨的挑戰

  (一)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具有特殊性

  所謂軍事互信機制,就是藉由雙方或多方軍事交流的特殊安排,以增進理解,建立信任,減少猜忌,避免誤判,以及降低衝突的可能性,進而達到結束對峙狀態、簽署和平發展或戰略合作協議的目的。進一步觀之,所謂的互信機制,其理論的實質內涵就是賽局理論(Game Theory),也就是一種謀略學的運用,比如六韜三略等,雙方利用互動的過程,來建立互信,並尋求獲得對自身最有利的結果(互利)。(11)1973年赫爾辛基召開的歐安會籌備議程的預備會議上首次提出“軍事互信機制(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CBM)”理念。1992年,歐安會各成員國達成“維也納文件”,標誌著軍事互信機制走向成熟。

  國際上軍事互信機制的成功案例,多為國家或地區性組織間建立的區域性軍事互信機制,其內涵與“軍事互信機制”起源的初衷是基本一致的。而兩岸擬建立的軍事互信機制,基於歷史與現實的原因,與一般意義上的軍事互信機制相比具有其特殊性。(12)胡錦濤“12.31講話”中所言“探討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而建立的一種特殊的軍事安全互信關係;是為了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做出安排,為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而建立的一種特殊的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它不是單純的兩岸軍事關係問題,而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的重要內容。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不僅要著眼具體的“軍事領域”“互信”問題,還要將覆蓋範圍擴大到更廣泛的“安全互信”範疇,甚至與“政治互信”一併探討。這是“軍事安全互信”在概念外延上有別於“軍事互信”的主要特徵之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使兩岸軍事關係上的對抗與衝突大為減弱,而近年來各種非傳統安全與複合型安全問題卻日漸突出。未來在兩岸軍事關係上如果要尋求新的、更長遠的發展,需突破原有單純軍事/戰爭問題範疇,以求獲得在更大範圍、更長時間段內的發展基礎與土壤。(13)可見,兩岸間的軍事互信,不能照搬國際間“單純軍事關係而不涉及政治議題,只是維持雙方軍事關係現狀”的軍事互信機制模式,因而在操作上複雜度更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