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專家:台灣為何對兩岸統一信心逐漸弱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03 00:52:39


 
  第二個階段優勢與挑戰並存,對兩岸統一的態度明顯分化階段

  20世紀70—90年代,台灣隨著經濟起飛完成工業化、現代化,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且還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啟動了西方式的民主化進程。這些成就大大提升了台灣經濟實力和軟實力,使之在與大陸的對比中佔據了一定的相對優勢。但與此同時,大陸的社會主義道路在20世紀6、70年代曾經歷過挫折,但是大陸國際地位的提升,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逐步提高基本上終結了台灣“反攻大陸”的任何可能。特別是在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大陸經濟政治活力被啟動,以大陸的體量,在實力上全面超越台灣僅僅是時間問題。20世紀8、90年代是台灣經濟、政治等軟硬實力發展的巔峰時代,而這一時期大陸經濟已經步入起飛軌道,大陸的實力優勢大幅提升,並逐漸獲得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抓手。既擁有一定優勢,也面臨很大統一壓力的台灣當局和民眾,在這一新時期對兩岸統一問題呈現出四種態度:

  第一種是傳統統派力量,一貫真誠支持統一。這一群體有歷史的高度和強烈的民族統一情感,他們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看到兩岸關係問題,他們為大陸的發展和崛起而感到自豪,他們支持以大陸為主導的兩岸統一或其他形式的兩岸統一,把民族統一視為最高政治目標。這個群體雖然人數不佔優勢但卻是島內支持統一的核心力量,大陸的發展不僅沒有給這一群體帶來任何心理壓力,反而使他們對兩岸統一事業更具信心,更加支持兩岸統一大業。

  第二種是建立在台灣自信與優勢基礎上的樂觀態度。與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大陸相比,台灣經濟的現代化以及開啟民主化進程使台灣民眾獲得了極大的自信心。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許多社會主義國家被和平演變的國際大環境下,正在政治轉型中的台灣地區被美國樹立為所謂的“民主的燈塔”,李登輝配合美國冷戰後的對華和平演變政策需要,希望發揮台灣在主導大陸和平演變中的作用,並主導兩岸在西方民主制度下的統一,因此有了李登輝在1996年就職演說中提出的“經營大台灣,建設新中原”這樣的口號,期待在台灣的優勢基礎之上,由台灣導引中國大陸發展的方向,主導兩岸和平統一。這種樂觀的宣示和心態不僅是當時為了提振台灣民心的需要,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自信與期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