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專家:台灣為何對兩岸統一信心逐漸弱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03 00:52:39


 
  第三種是既看到台灣的優勢,也知道大陸崛起的力量不可阻擋,兩岸政治競爭的結局尚需觀察,因此,對於兩岸關係的前景採取的態度是躊躇、觀望,以優拒統,維持現狀。大陸20世紀80年代在推進改革開放的同時,提出了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台灣當局應付大陸和平統一壓力的一個重要選擇就是,以自己的經濟及政治制度優勢為藉口,提高要價,拒絕大陸主導的和平統一。經濟優勢和政治制度自信成為台灣獲得新的自信的基礎,也是拒絕兩岸統一的理由,把大陸經濟與台灣經濟水準基本持平,以及大陸實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作為兩岸統一的前提。這種提高要價、“以優拒統”,維持現狀的思想在台灣當局和台灣社會中有相當的認同度。

  第四種是一部分人感受到了大陸崛起的壓力,清醒地認識到大陸的崛起不可阻擋,特別是在傳統政治思維模式的影響下,產生一種沒有信心的逃避心態。即對於兩岸統一的前景感到壓抑和恐慌,產生出一種強烈的、不願意被統一的政治情緒和傾向,由此衍生出了“台獨”,即不願面對兩岸未來最終統一,試圖以一種激烈的方式(台獨)使台灣從兩岸關係既有軌道中脫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中國崛起已成不可阻擋之勢。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政治勢力的躍升,島內部分人對兩岸統一的畏懼心理愈發增加,其中一個極端的表現就是“台獨”勢力的活躍,到陳水扁執政並推行“法理台獨”時達到頂點。

  第三個階段是2008年以來“不統不獨”的懼統階段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與大陸相比,台灣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尚有一定的優勢和優越感。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大陸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綜合實力逐漸把台灣遠遠地甩在後面,而台灣的經濟在內部紛爭中逐漸走上下坡路。由此,台灣在兩岸博弈中的優越感一點點地消失了,即使曾經被大多數台灣人引以為豪的“民主制度”,在藍綠內鬥內耗、腐敗不斷、行政效率低下等因素的影響下,已經變成了一種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政治包袱而不是政治優越感的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