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職業“乞丐”:家有兩套房 懷揣港澳通行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5 11:33:43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職業乞討人員每天的收入大約能有四五百元,每月的收入起碼過萬;救助站工作人員甚至從一些乞討人員身上發現兩本房產證及港澳通行證;到了時令季節,大閘蟹也是職業乞丐桌上的“常客”——7月24日,澎湃新聞從蘇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惠志華處獲悉,他最近撰寫了《試析蘇州市職業乞討群體現狀》報告,從人數變化、性別年齡、出現規律、流出地區、乞討所得等多個角度剖析了在蘇州進行職業乞討人員的真實狀態。

  職業乞討人從2003年始逐年增多

  惠志華向澎湃新聞介紹,職業乞討群體是指,在某一城市或地區形成一定的人數規模,自身並無臨時困難、能夠自行解決食宿等基本生活問題,但長期選擇乞討這一行為,以討要錢財為主要目的,拒絕政府臨時救助的這一類人群。

  據惠志華介紹,蘇州經濟發達,吸引著大量以斂財為目的的職業乞討群體。自2008年起,他便開始關注這個群體,他發現職業乞討群體要的是源源不斷的金錢,完全不是無法解決食宿的生活無著人員。面對政府提供的免費臨時救助,他們有的是直接拒絕,有的是不理不睬,有的是輕蔑嘲笑,還有的甚至是惡言相向,感覺好像是救助反而影響了他們的生意。只有個別職業乞討人員,在賺夠了一筆錢,並將錢寄回老家或者花完的時候,才有可能同意救助管理站的主動勸導救助,到救助管理站裡面吃頓飯、洗個澡、換個衣服,但是並不願意接受救助返鄉,還要到街面上去繼續職業乞討賺錢。

  “大部分職業乞討人員外出乞討前都是在家務農。他們有的將田租給別人長期在外乞討,有的是等每年農忙結束後外出乞討撈一筆。”惠志華對澎湃新聞表示,也部分職業乞討人員原來是外出務工的,但工作找不到後,就放下尊嚴走上了乞討道路,後來發現收入不錯,嘗到了甜頭,而長期進行職業乞討。

  據介紹,2003年以前,由於收容遣送制度的存在,街面不允許出現流浪乞討等閑雜人員,一旦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或俗稱“盲流”的無業人員,都可以強制性遣送返鄉,所以那時候,職業乞討人員很少。

  惠志華說,2003年,自願性的救助管理制度代替了強制性的收容遣送制度,這使得不能再強制帶離乞討人員,職業乞討人員便逐漸出現,從2003年至2010年呈逐漸增多的趨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