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蔡昉:通過改革可在經濟增速過程中延緩減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3 00:59:06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王永雪)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日前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他認為,如果相應的改革都能夠到位、取得最好的成果,經濟潛在增長率會降到6%多一點,但改革紅利是一步一步釋放的。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在經濟增長加速過程中,延緩減速、保持中高速。

  蔡昉指出,從2012年開始,第一次經濟增長速度不再保8%了,而是一直在7%以下。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央對經濟增長的減速做了一個“三期叠加”的概括,這是經濟增速的換擋期,同時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以及前期政策的消化期。

  這“三期叠加”,即換擋期、調整期和陣痛期都是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周期性問題。蔡昉認為,我們至少首先要搞清楚,今天的經濟增長下滑不完全是周期性的問題。經濟周期總是要出現,各種外部的因素以及自身需求的衝擊,總會使得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低於潛在增長率。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周期,也就是下行的趨勢。

  周期問題表現為兩個問題:一表現為通貨膨脹,上升周期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下行周期可能會導致周期性的失業;二表現為兩者之間的交替出現。

  為什麼經濟增長下行,卻沒有出現失業現象?蔡昉表示,是因為經濟增長率與潛在增長率一致,由於生產要素的供給,特別是勞動力的供給以及生產率的提高,由它決定的潛在增長率本身是下行的。因此實際增長率與其相適應,沒有出現周期性的問題。而會出現潛在增長率下行,總的來說是因為人口紅利消失。

  蔡昉表示,總體判斷,2012年之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在10%左右。在十二五時期,也就是今天所在的期間是7.6%。到“十三五”如果還依靠原來生產要素和生產力的進步速度,經濟增長速度只能降到6.2%。因此,從結構長期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沒有見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