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校名簡稱風波折射大學文化貧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7 11:10:26


  大學間因為校名簡稱鬧矛盾,由來已久。特別是那些剛走出校門闖社會的人,遇到他人問對方畢業於哪個學校,對方的一個簡稱,有時讓人既愉快又失望:意外的他鄉遇校友,失望的是此校友非真校友。個人交際的尷尬,一兩句話解釋清楚,就沒事了。法人單位間遭遇同樣的尷尬,想調和矛盾談何容易?南昌大學和南京大學校名簡稱重名,還不包括曾卷入爭議的南開大學、南寧大學、南通大學。這種現象絕非個案,比如“華師大”“東大”“交大”等,都分別是幾家大學的簡稱。筆者以為,高校簡稱重名偏多,是大學文化貧困的反映。

  大學本該是文化含金量較高的地方,校名、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等應體現一所大學的基本品質。但揆諸現實,校訓的同質化,輿論早有詬病,校名雖沒雷同的,但簡稱雷同非常嚴重。現在的大學,名稱基本是以地名或地名+行業來構成。這樣的構詞法省事、簡單,後遺症在於,簡稱容易和其他大學重合。

  民國時期的大學,也許是數量少的緣故吧,簡稱重名的現象很少出現。但考察那時大學的名稱,清華、複旦、南開、中山等大學,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學校全稱有特殊的含義,字詞重複率就低,簡稱也減少了重名的尷尬。相反,“地名+大學”和“地名+行業+大學”構成的校名,沒啥文化含金量,也給日後的交際帶來煩惱。這是大學文化貧困症的一個寫照,只是很少有人站在這個角度去反思罷了。

  如果說學校的命名不是現任大學校長能左右的,但在校名簡稱問題上,管理者能費點心思,主動避免和同行的簡稱雷同,給自己一個有創意的“小名”,總該可以的。遺憾的是,簡稱的確定,不少學校還是過於簡單化,將全稱抽掉個別字詞,無視他校約定俗成的簡稱。比如,南昌大學明知南京大學早已簡稱“南大”,自己偏要把“南大”寫進學校的章程。

  南昌大學和南京大學的簡稱“糾紛”,最終以什麼方式解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給我們的大學提了個醒:重視自己的文化建設,別讓自己陷入“文化貧乏”的尷尬境地,終歸不是壞事。(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劉海明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