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絲綢之路:西方拿什麼換絲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9 15:51:50


 
  根據馬的外形來命名駿馬,也是西域的傳統。《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的作者、伊朗裔法國學者阿里·瑪扎海裡就說,從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之日起,第一批波斯馬,由貴霜王朝或安息王朝送給漢朝。他們在中國獲得了“汗血馬”的別名。這一奇怪的名稱,可能是指其皮毛上紅斑,波斯術語謂之為“玫瑰花瓣”。馬的毛色深,斑點就很鮮明,有“玫瑰花瓣”狀皮毛的馬,最受歡迎。他還說,波斯歷史上有一位著名民族英雄魯達斯塔赫姆(120~155年),他的坐騎就是這種血與火的顔色。因為傳說中認為,馬匹毛皮與其性格是相一致的。血與火一樣的顔色,象徵火一般的性格,說明馬以彪悍和疾速而出名。這個解釋,我覺得比有人說“汗血馬”是因為馬有寄生蟲病更靠譜。

  絲綢之路上另外一個換取中國商品的外來品是珠寶。和氏璧是如何來到中原的,爭議很大,已不可考。但中古時期,關於大食、波斯貢使以各種珍珠、瑪瑙、寶石進貢朝廷,以換取豐厚回賜的記載,充斥於唐宋時代的各種類書乃至正史之中。

  據古代的波斯史家記載,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許多什葉派穆斯林和阿里後裔,因躲避遜尼派穆斯林的迫害,逃至呼羅珊。這些人爾後又輾轉逃往寬容的唐朝,他們在長安做生意,主要就是經營珠寶。宋人趙汝適《諸蕃志》記載大食國28種主要物產中,有“貓兒睛”、“真珠”、“珠子”等寶石類。可以說,珠寶是唐宋時期大食、波斯商人往來於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商品。

  《太平廣記》卷403的一個故事說,唐安史之亂後,有位叫魏生的千萬富翁,參加了西域胡人客商的“寶會”(珍寶博覽會),“胡客法,每年一度與鄉人大會,各閱寶物。寶物多者,戴帽居於座上,其餘以次分別”。大家都拿出自己的寶物來展示,“諸胡出寶,上坐者,出明珠四,其大逾徑寸,餘胡皆起稽首禮拜”。參加這次賽寶大會的大食、波斯胡商竟然有30多人。

  胡人經營的寶物眾多,且以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瑟瑟”為例,略作解說。唐末詩人溫庭筠的《瑟瑟釵》:“翠染冰輕透露光,墮雲孫壽有餘香。”可見瑟瑟是婦女常用的頭飾。中外學者研究認為,瑟瑟就是波斯語或者阿拉伯語jaza的譯音,是出自西域的著名寶石,即天青石,《唐代的外來文明》的作者、美國學者薛愛華說:唐朝人用來指深藍色寶石的“瑟瑟”這個詞,通常就是指“天青石”,但是有時瑟瑟也被用來指稱藍色的、類似長石類的“方納石”,瑟瑟偶爾還用來指“藍寶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