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榆林狀元”涉移民背後的公平繞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0 11:17:20


  陝西榆林文科頭名被指“高考移民”,戶籍落在華棟中學校長李錦成名下。記者調查發現,這位校長名下至少先後落過3名外省籍考生的戶口。雖然教育部門稱,考生在陝戶籍學籍滿三年,就不屬於“高考移民”,但戶口是如何遷入的,仍被網友質疑。(7月8日《華商報》)

  高等教育常被人詬病地區間的差異。直轄市分數綫低、好學校多,名額配給量大,中部地區的家長和考生久為艶羨不已。而西部地區雖不占名額分配優勢,但生源總量較低,錄取控制綫歷年奇低,這使之成為中部地區生源向往的地方。“高考移民”現象,由此而生。

  以河南省為例,2009年河南有98.8萬考生,北大在河南投放的招生計劃為79人,錄取率不到0.01%,而北京只有11.8萬考生,卻投放了282個名額,錄取率是0.24%;對比錄取率,河南學生上北大的難度是北京學生的24倍。2013年,河南75.8萬考生只有85個北大名額,錄取率仍然是0.01%,北京7.3萬考生享受226個名額,錄取率為0.31%。機遇不公,為“高考移民”推潑助瀾。

  打破“地區決定命運”,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題中要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部署,無疑是下一步教育改革攻堅的最大難點,也是最大亮點。《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高考弊端。

  當然,這些改革取向對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分享是重要的,但如果不摒棄按地區人為分指標的老路子,優質教育資源,恐怕仍然難以為天下公享。中央財政支持的大學應該把大部分招生指標拿出來,以人口作為基數進行分配,形成一個長期機制,而不是隨意變化。只要未形成公平機制,“高考移民”就不會銷聲匿跡。

  高等教育的盆景不是自發生長成型的,是人為培植出來的。把國內高校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分切資源蛋糕,公衆就不會對此類不公糾結詬病了,教育行政部門自然會減少很多無謂的壓力。正是由於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與失衡,才衍生出拼分數、“高考移民”、“空掛學籍”等教育怪胎。

  教育屬於公益事業,分配教育資源的蛋糕,應該向窪地傾斜,不應該是高墳頭上添土。有必要進一步探索改革包括義務教育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增強地方自主性,把教育資源的煎餅攤勻,才能體現出教育事業內在的公益要求。

  依據陝西省高考相關政策規定,考生只要符合“雙三”條件,也就是在榆戶籍和學籍均滿三年,就具備參加高考的資格,不屬於“高考移民”。但網友糾結的是,擠占了陝西“地產”考生的高考資源,“她考了第一名,原本的第一名就成第二名了!”但話又說回,手裡攥著第一名的成績,卻當不了第一名,不也很虧嗎?(來源:華商報 作者:張全林)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