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印度農業改革舉步維艱
http://www.CRNTT.com   2020-12-27 10:25:37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近期,印度農民抗議活動升級。據《印度時報》12月21日報道,農民將接力進行“絕食抗議”,以反對政府新出台的農業改革法案。

  今年5月,印度財長希塔拉曼公布經濟救助和改革計劃,其中針對農業領域計劃廢除農產品收購的“中間人制度”。9月,政府通過《農產品貿易和商業法案(增強與促進)》《農民價格保障與農業服務法案》和《必需品(修正)法案》,三部改革法案成為導火索。自11月26日起,印農民不顧疫情影響,在新德里等地舉行抗議活動。

  農民為何不買賬

  今年5月,旁遮普邦和哈裡亞納邦已經出現零星的抗議活動。9月通過的三部改革法案火上澆油,導致局勢失控。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書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農民焦慮的原因在於“議價權”的喪失,“此前,農民和經銷商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民通過經銷商形成統一議價權,獲得穩定保障。雖然從自由市場的角度考慮,多一層‘中間商’就會多‘吃’掉一點利益,但農民認為現行制度可以保障他們的利益。若改革推行,農民就會直接面對具有壟斷能力的大企業和財團,導致議價權喪失,這就是農民不願被捲入自由流通市場的原因。”

  農民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印度政府早有“前科”。據瞭望智庫報道,2006年比哈爾邦實施農業自由化改革後,作為資本方的糧食貿易商在糧食豐收時壓價收購、歉收時大量賣出,嚴重削弱廣大中小農收入預期。

  因此,新一輪農業改革直戳農民痛點,導致農民對政府愈發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也有政治原因。張書劍認為,印度政府此前通過釋放補貼、減免貸款等“砸錢”手段爭取農民支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今年受疫情影響,財政無力承擔,不得不放棄之前的承諾,引發農民不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