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 
劉玉嶺:創新能力培養有規律可尋國家應推廣
--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專家劉玉嶺教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9 13:14:34  


  中評社訊╱題:創新能力培養有規律可尋國家應推廣--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專家劉玉嶺教授 中評社記者:王平

  “創新國家”這一命題的提出,讓人們對如何培養創新能力高度重視,而創新能力除了制度問題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出現具備創新能力的大量人才。為此,記者專訪了擁有五項國家發明獎、四項國家專利的河北工業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天津晶嶺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嶺教授,請他就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自己未經歷過創造過程
  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記者: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是不是在啟迪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不太對路?

  劉玉嶺:好多教師,由於自己沒有受過創造性的教育,一個是沒有創造的主動意識,因為如果有了創造的意識,可能考慮問題的方式就不一樣。再一個,是對創造的過程不了解。例如,怎麼掌握創造規律呢?由於老師自己沒有參加過創造,他自己並沒參加過創新,怎麼能帶出善於創新的學生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假使我們的教師自己也搞發明創造,他在教學生的時候就會傳遞創造的意識。

  國外創新力較高的學校在這個方面有兩種,一個是單獨地設置一個課程;再一個是在課程裏頭,貫穿這種創新的思想。這事從兩方面來做。
  
  創造是有規律性的
  
  記者:可是我們國家的高等院校長期以來都是我講你聽,是灌輸性的教育,缺乏創新能力方面的引導,是不是?

  劉玉嶺:這是因為,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創造也是有規律性的。比如美國從三十年代就開始對創造性的規律進行研究,並非只是簡簡單單地搞幾個模型就算了,不光單單看某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怎麼做的,而是抽象出規律來了。能夠抽象出規律,人們就可以根據可操作性按照規律去做,創新的成果就出來了。創新不是那麼神秘的,是有規律可遵循的。

  按照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人們的創造力通過培養,可以迅速地提高;可是如果不進行培養,就把創造力給抑制住了,發明創造的潛力就發揮不出來,就浪費掉了。創新潛能的浪費,對人的一生來說沒有辦法逆轉;通常人的潛能非常大,本來某個人一生可以做好多成績,但是他不這麼做,啟發不出來,就使很多技術人員變成如同高級維修工一樣,連如何在現有技術設備的基礎上更新換代都做不了。

  因此,首先要有創造的意識,認為某些東西根據人們的需要、科技的發展,要經常更新換代,誰也不能說某種技術已到了絕對的頂點,對發明創造來說沒有這種概念。對一個創新型的人才來說,任何東西都是在不斷發展的。世界在發展,科技也在發展,所以人們的需要也在發展,這就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如果沒有這種意識,認為一個東西用起來就幾十年不變,並且形成了思維慣性,認為就應該這個樣子,就把自己局限在那裏了,也就不可能創新了,就很難有什麼新的成果了。

  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有這種十分活躍的創新意識,那麼我們國家的發展就將非常快了,那將是巨大的發展。人人都往同一個方向努力,全民族的素質都提高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民族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創造的民族,可是由於封建的教育,還有現在的應試教育,把創造力給限制住了。所以我們要喚醒創造力,使大量的人才掌握創造的規律,對國民經濟發展,人類文明進步從長遠來看將發揮相當大的作用。

  創新是有規律可總結的觀念
  決策者應接受 教師要培訓

  記者:現在提出“創新國家”的概念,您覺得第一步乃至第二步應該先做甚麼?

  劉玉嶺:第一步是我們的幹部要轉換觀念,這些擁有決策權的領導,如果不理解創新是有規律可遵循的,沒有較高的創新思維,那就難以作出較高水平的創新決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