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華文化“三道”與兩岸和平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5 00:28:08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道之要義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是兩岸和平發展中所需要牢記的。兩岸雖然同屬中華民族,同出自中華文明,但近代以來,有分離,有隔絕,有紛爭,走過了大不相同的發展道路,也產生了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感知和不同判斷。縱然兩岸開放探親交流迄今將近三十年,雙方互信基礎仍屬薄弱。

  盱衡近十年來兩岸交流確有加強,但不得不承認,交流還是太少、太淺、太窄、太薄,還不能填平兩岸之間的鴻溝。試想,縱是出自同一父母的親兄弟,百餘年不往來,生活習慣與習慣也會有所迥異;三十年的相互交流,加諸世界洪流的衝擊,自家人間的互信基礎又不夠厚實,雙方需要對彼此多一點耐心、包容與尊重,我們都是一家人。

  許多人還不能承認,“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雖歷經民族融合,但各地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非常大,而這些差異構成了中華文化豐富的面貌,我們探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應重視各地方的文化價值,從地方的文化歷史找到中華文化的痕跡。此間,我們更需重視少數民族與偏鄉文化,為新時代中華文化注入新活力。台灣位處國境之南,審閱文化的歷史脈絡,台灣文化來自中華文化南遷又渡海,閩粵地區是台灣文化的臍帶,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加上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文化,以及1949年遷台的外省文化,加諸日本殖民留下的文化習慣,進而九○年後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共同構成了當前豐富的台灣文化多元新面貌,這亦是中華文化珍貴獨特的資產。

  它可能有些變異、有些混血、有些叛逆,但若以“恕道”相互對待,就能進入深度交流、交情、交心,進而相互融合。

  “中道”落實到政治層面就是“王道”

  與霸道相對,王道是中華文化特有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政治主張。《書·洪範》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王道是“仁”在政治領域中的實施,古代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就是施仁政,孟子反復強調了仁政的效果,說“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兩岸雖然政治理想不盡相同,但在核心價值觀上,都是推崇“仁政”和“王道”。中國大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分三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價值準則。台灣的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以治理國家;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可見中華文明“仁政”思想深入人心,萬代不墜。

  王道,也是指政治家在特定時期,處理問題的時候,結合當時通行的人情和社會道德標準,融入特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所採取的某種態度和行動。

  荀子更加強調了王道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功能。《王制》說: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親也;義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貴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敵也。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王道者也。從先秦以來,中國古代深受中華文明薰陶的史學家、思想家、戰略家,都反對依靠權勢、蠻橫逞強、頤指氣使、巧取豪奪的霸道。

  用近代的學術語言,王道就是軟實力,而霸道等同硬實力。儘管硬實力是一種見效快且易操作的手段,但是其副作用也很大。很多時候,揮舞大棒並不一定就能成功地分化瓦解對手,相反地還有可能使其更加團結,並尋求結盟應對威脅,這反而壯大其實力。相較於軟實力,硬實力的衰減效應則益加明顯。

  漢代劉向《善謀篇》: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指出王道是人情和法律道德相結合的結果。胡錦濤前總書記強調的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共同享有發展成果與福祉”、“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就是“以德服人”的王道。習近平主席熟讀古書,深明大義,把古代“王道”理想與兩岸和平發展結合,兼顧法理與人情,提出了“兩岸一家親”的大政方針。他特別指出,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可見習主席深刻地瞭解,兩岸和平發展最終還是要依靠“王道”。

  中華文化應成兩岸永久的精神家園

  探究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不對稱是最為顯著的特徵,也直接制約著雙方的互動模式及成效。在硬實力的對比中,中國大陸顯然更佔優勢:如兩岸經貿關係,儘管相互依賴,但台灣對大陸的依賴更為直接而且廣泛;而軍事上中國大陸的硬實力優勢則毋庸再贅述了。

  對於兩岸關係,有人認為,大陸所施展的硬實力正在起積極效果,甚至不乏有武統的呼聲,而個人對持續運用硬實力的舉動也感到憂慮。它會逐步壓縮中國大陸與台灣長年建立的良好溝通空間與情感。一旦硬實力政策工具殆盡,則中國大陸所擁有優勢的硬實力便難以具備真實的威懾效應。因此,應該更加努力地運用已經行之有效的軟實力政策,比如規劃進階版的“三中一青”政策,不分藍綠加強與各地方政府、民間社團的直接溝通,增加溝通頻率,大力促進民間層面、兩岸經貿文化往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並互為投資,共同合作創新,共創品牌開擴全球市場,強化中小企業、農林漁牧和觀光旅遊及文創市場的合作機制,擴大基層民眾體驗式交流,為兩岸青少年鋪陳互為往來的便道,以增進親情認同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

  理性包容多些,文攻武嚇少些。提倡有序、理性、換位思考。瞭解累積善意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絕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尤其目前全球處於經濟下行中,台商對未來產生了新的不確定性。全球性的經濟因素導致台海兩岸經濟下行,大家都可理解,例如勞動與土地成本提高等。但對於政治產生的不確定因素是大家感到恐慌的,例如意識形態日漸高漲的左派、民粹主義、反全球化等等。在中國大陸,意識形態經常被視為代表國家的發展方向。在新增加的不確定性中,本可增加投資的台商企業猶豫觀望,或者減少投資,甚至籌劃退出。長此以往,兩岸經貿交流可能逆轉,肇致兩敗俱傷。我們應更加審思,方屬正辦。

  筆者以為,兩岸政府只有雙方擱置零和的心態,兩岸同心其利可斷金,相互對峙則風雨飄搖。雙方只要心存善念,不以大欺小,不以小博大,則和平曙光必能普照兩岸。

  我們誠摯希望,大家能充分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華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成果,以此建構兩岸人民“心靈契合”的工程,弭平人民情感差距,讓中華文化成為兩岸共同的永久的精神家園。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月號,總第229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