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汪爺爺講故事之三十六:日據時期的台灣同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8 00:32:23


圖二
 
  多年後,已經成為進士的汪春源,為另一位台灣進士許南英的遺著《窺園留草》撰序時,特地提起台灣舉人的上書,略謂:“時春源以公車上書”。

  《馬關條約》於1895年四月初八日批准、四月十四日換約。

  從此地分兩岸。兩岸同胞共擔民族大義,勠力於“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在日據台灣時期的50年裡,台灣同胞不得不面對其特殊的歷史遭遇,其實踐民族大義的方式亦是特殊的。

  “海上誰來建義旗”,從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訂之日始,台灣同胞高舉義旗:組織義軍,誓做義民。“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乃為民族大義而起。

   《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同胞武裝反抗和國籍認同、文化堅守的事跡,義軍和義民的歷史形象,令人感嘆!
 
   2016年11月22日,我在北京大學“中華文化論壇”的演講時尖銳指出:“我們也有教科書的問題”。“《馬關條約》簽訂,中日戰爭結束”就是一個問題。

  “中日戰爭”也稱“中日甲午之役”,從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到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打了9個月。清廷棄陣,台灣同胞為民族大義起而組織義軍,在台灣同日本侵略軍英勇作戰,直至1895年九月初三台灣全島淪陷,又打了5個月又10天。台灣進士許南英隨義軍轉戰,直到日人懸像通緝,始在鄉人的掩護下於1895年九月初五日渡海來到大陸。

   台灣學者洪棄生(1867-1929)有《台灣戰紀》記錄台灣義軍在請廷棄陣以後獨立支撐、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並在卷首序言裡痛斥清廷棄民的歷史罪行,謂:“棄民者,民必棄之!”

  《台灣戰紀》(又名《瀛海偕亡錄》)(圖七)的第一個版本是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刊行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