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黨政爭走向及其成因的基本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2-27 00:14:24


 
  四、台灣政黨政爭永無休止的主要原因

  政治沒有“絕對性”的永久不變,但政黨力量的彼此“消長”,確是有其“必然性”。當今,台灣政黨政治基本格局是,“一大(民進黨)一中(國民黨)兩小(時代力量和親民黨)”。民進黨絕不會放棄繼續封殺國民黨,國民黨也不可能短期內徹底消亡。國、民兩黨主導台灣政治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變,未來相當長時期仍將是藍、綠佔據台灣政治舞台。原因是:

  (一)政治制度與政治結構所決定。國民黨去台後沿用大陸時期的政治體制,政權機構由“總統府”及“行政院”、“立法院”、 “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政制採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但李登輝推動“修憲”廢“萬年國代”、民選“總統”。民意代表113個“立委”、縣市議員907個、縣市長22個、鄉鎮市長360多個、村里長7000多個,全部實行民選制度,民進黨執政仍維持原政權體制。無可非議,選票決定台灣政治,台灣地區實行民主產生的領導人,適合現今台灣政治。但同時帶來的問題錯綜複雜,現今“總統制”,“總統”有權無責,可直接任命“閣揆”;“行政院長”有責無權,所以走馬燈似的換上換下(2000-2016共十六年己換14人次),其原因之一是,政治制度決定政治鬥爭難以避免,尤其民進黨“鬥爭性”強烈。另外,有些有特殊背景、比較走極端的台灣政團干政、媒體督政,也起到政黨政爭升級並擴大化的作用。

  (二)政黨政治內在鬥爭規律所決定。政黨政治的主要特徵之一是,政黨圍繞“鞏固政權與奪取政權”的鬥爭,是沒有硝煙的政黨存亡與“你死我活”的政治權利鬥爭。台灣政黨政治從地方基層政權、縣市政權選舉,逐步發展到1996年“總統”首次直接民選,歷經數十年發展,政黨政治也逐步走向“常態化”。因此,現今台灣政局呈現兩黨或多黨政爭格局,已經成為政黨政治的內在規律。當然,看朝野政黨惡鬥,乃至政黨內部政爭,持續不斷,應屬正常。但台灣所謂的“民主政爭”已被政黨政客所扭曲,不僅選舉手段極其卑劣,各種“汙名化”、“栽贓”、“以假亂真”等案例也不少,乃至於2004年大選前一天,竟然發生“319槍擊”事件,兩顆子彈,何處飛來,懸案至今未破。台灣政爭的“奇特性”,成為世界笑柄。

  (三)政治利益集團的利益所決定。財團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政權即執政當局的支持而尋找“靠山”;政黨的生存與政權,需要財團即選票的支持而尋找“金錢”。國、民兩黨分別代表了台灣各自政治利益集團,其背後均有不同政治理念的大財團和媒體支持。當然,國、民兩黨又各自面臨內部派系利益集團的挑戰。多數政黨政客投機性十分明顯,就是政治很現實,“西瓜偎大邊”,很少有死心塌地為政黨服務的,多數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利用政黨或相互利用,謀取最大利益。每到選舉,為產生候選人先從藍、綠各自陣營“殺到見骨”,然後才是藍、綠對手“相互廝殺”。甚至內鬥時,因無法妥協,與黨分道揚鑣,脫黨參選。2000年“總統”大選,宋楚瑜脫離國民黨自行參選,讓民進黨陳水扁漁翁得利,國民黨首次丟掉政權,整個利益集團巨損。2016年國民黨“換柱”鬧劇,也一樣是自損。2012年大選蔡英文與蘇貞昌爭取“出線”,民進黨內部也同樣殺得天昏地暗。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學聰明了,在無勝選把握下將選票“灌水”給柯文哲而擊敗國民黨,目的顯然也是維護民進黨的利益。

  (四)台灣政治無法迴避兩岸關係。台灣政局如何發展,本屬於台灣內部政治、經濟、社會、民意等問題,選票也是從台灣有資格的選民手中投出,各層級的權力全部由台灣選民自己決定,大陸從未干涉,也無意干涉。但由於兩岸關係是一個中國內部的特殊關係,千絲萬縷,無法隔斷。兩岸開放30年,經濟、社會、人員交往,熱絡頻密。其中,各種交往涉及到大陸的對台方針、政策,台灣政黨在選舉中無可迴避。過去幾次大選,國、民兩黨均圍繞兩岸議題激烈攻防,民進黨操作“統獨”、“族群”矛盾,攻擊國民黨“親中賣台”;2016年選舉,民進黨模糊應對“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用“中華民國憲政”、“兩岸關係條例”借殼上市,用“維持現狀”包裝“台獨”,獲得選票,重返執政。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剛開始,曾任七屆“立委”的丁守中公開宣稱,“大陸是我父,台灣是我母”。毫無疑問,台灣政局受到大陸的“間接”影響。當然,藍、綠內部各自對兩岸路線都存在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但理性與務實一方的力量,相對薄弱,影響有限,不具主流。

  (五)美日對台戰略暗中把控台灣政局。美、日兩國出於“以台制華”戰略的需要,長期支持國民黨政權,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冷戰格局打破後,中美於1979年1月建交,中日於1972年9月建交。但美、日並未放棄台灣和支持台灣政權。美、日兩國都希望台海和平,但是一個“和而不統”的海峽兩岸,一個長期分裂的中國,更符合兩國戰略利益。美、日兩國也不希望極端“台獨”影響中美、中日關係大局而被拖“下水”,使美、日失去“亞太戰略”中一個可利用的“棋子”。候任助理國防部長薛瑞福2017年11月16日在最近一次參院聽證會上稱,“支持美台軍艦互訪”,稱這與美國自己定義的一中政策“完全符合”。而國、民兩黨執政都幻想依靠美國當台灣的“保護傘”。尤其,民進黨執政採取“親美、拉日、抗中”策略,更給了美、日操控台灣政治的機會。

  五、未來台灣政局走向及對兩岸關係影響

  台灣政局亂象是常態,未來也很難一時改變。表面上看與政制有關,四年一次的選舉,藍綠政治鬥爭“白熱化”。但從根本上看,是政黨打著“民主政治”的旗號,實行的是“民粹主義”,“藍綠光譜”、“抹紅抹黑”、“親台賣台”、“統獨”議題,充斥政治,學到了西方民主“表象”,卻沒有學到西方民主“實質”。而且,從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都不完全具備強人政治特質,當局都未形成強勢管治。

  (一)國、民兩黨的權力鬥爭仍將是台灣政爭焦點。台灣政局,不看太遠,看蔡接下來執政的幾年,權爭將依然多變。2018年地方政權選舉在即,民進黨目標是守住既有的席位或取得更好成績,但選舉大環境是,社會矛盾突出,經濟發展乏力,反“年金改革”,“軍公教警消”集會抗爭,民怨四起,不利民進黨。國民黨理想中要奪回失去的政權,權力爭奪不遺餘力,但黨內上下團結是最大困境。由此可以看到,政黨惡鬥持續將不可避免。蔡將以“內政為先”、“維持現狀”,欺騙民眾。至於台灣社會、經濟、民生,乃至於兩岸關係,走一步看一步,能解決一些最好,不能解決,“維持現狀”就好。兩岸交流已有30年,陸委會曾主導舉辦“小三通回顧與展望”、“兩岸交流30周年回顧與前瞻”、“中共十九大之權力格局與政策前瞻”、“兩岸經貿交流回顧與前瞻”四個研討會及“兩岸30周年郵票特展”,其目的也想為兩岸關係“減壓”,只要穩住執政地位,保持2018年地方執政優勢,為2020年保住政權和民進黨連續執政,不讓國民黨有一絲“翻身”機會,就會放軟身段去做一些所謂“善意”的事。

  (二)民進黨內部派系盤根錯節但能團結一致對外。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始終脫離不了“朝野政爭、經濟民生、兩岸關係”等壓力和挑戰。尤其,黨內派系利益分配,需要“平衡”各方;2018選戰將來臨,需要擺平內部參選人競爭;“台獨”基本教義派給蔡壓力,不滿拿到政權但未“制憲台獨”。這些問題蔡既不能得罪,也不敢遷就,需要審慎、巧妙因應。況且,蔡加入民進黨的時間不長,沒有紮實的政治根基,也不可能一言九鼎。面對黨內實力最大且根深蒂固的新潮流系,以及極端“台獨”勢力的阻力等等,對蔡能否穩住局面影響不小。目前,民進黨內漸漸浮上枱面“逼宮”挑戰2020年大選的賴清德,顯然是蔡的強勁對手,蔡能否順利獲黨內初選提名,還是未知數。但蔡的優勢在於,黨內各路派系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和目標,在鮮明堅守“台獨”的旗幟下,團結一致,對外拚搏,這也是民進黨能夠扳倒國民黨後,政權能夠基本穩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國民黨兩岸政策將逐步向“本土化”靠攏。原本“偏安化”的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將更趨於小心謹慎,難有大動作、大作為。黨內“不想碰觸兩岸議題”佔主流,多數靠向“本土化”,甚至有少數既得利益的政客,向綠營靠攏。國民黨政策裡面有關兩岸議題的重要性將大為降低,取而代之是“經濟、民生及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將被凸顯。現國民黨認為,“自救”來不及,需要應對民進黨,重新執政是黨的頭等政治任務。而兩岸政策大體上只能“馬軌吳隨”(“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多著墨“一中各表”,認為這樣才能守得住“基本鐵票”和多爭取“本土票”。“反獨”口號會喊,滿足部分深藍,但國民黨也清楚,自己對民進黨的牽制力大大弱化。民進黨漸進式“台獨”,國民黨基本無能為力。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島內民調結果顯示:馬執政“統降獨升”,蔡執政“統升獨降”。中共十九大後,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和赴大陸發展的意願逐漸升高,國民黨應深思。

  (四)民進黨兩岸政策基本定位但“台獨”立場難改。蔡英文堅持迴避、模糊、拒絕“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政策基本定型,即不會放棄“台獨”立場;不會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會回應“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也看不出很在乎、或者說很強烈期待兩岸政治僵局的化解;也不會很擔憂、或者說不會很緊張對外關係方面與大陸針鋒相對。迄今,所有釋放的信息是,短期內兩岸分歧不可能拉近,“冷和平”態勢還將持續。但“挑戰與變數”同在,包括民進黨在“立院”藉“公投”門檻降低之機,操縱兩岸敏感議題,推動教育、文化“漸進式台獨”。最具危險的挑戰是,不能不警惕蔡英文及民進黨為轉移其內、外執政困境鋌而走險,推動“修憲”、“領土變更案複決”的“法理台獨”,或與美、日合作做些衝撞一中原則的“小動作”,如將太平島“租借美日軍用”將致兩岸“攤牌”。

  (五)美國不支持“台獨”但支持蔡及民進黨當局。特朗普拿台灣作“籌碼”亂開高價,是出於“美國優先”原則的本能,當撞到“南牆”後逐步清醒,對華、對台戰略回歸理性,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迅速掌握在可控範圍之內。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華,簽訂2500多億美元大單,特朗普再次重申奉行“一中”政策,但中美根本分歧並未解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和《新國防戰略》,以及新推“印太戰略”(美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四國為首的本地區安全架構)的走向,均視中國為其主要對手。而且,美國針對中國的動作沒有停步,依“台灣關係法”,強勢在韓部署“薩德”;特朗普批准“2017年國防授權法”,繼續軍售台灣,強化軍事關係,助推軍艦互停;眾院通過“台灣旅行法”,提升官方互訪層級。因此,未來美國內政與外交如臨變局與困境,不排除轉移視線啟動“台灣牌”,出其不意襲擊“一中”原則。當然,總體上特朗普要想改寫美國的政治遊戲規則與中國“翻臉”,阻力和困難都不會小。

  (六)兩岸僵局難解但大體能維持台海穩定。台灣政治仍在不斷演變中,複雜性可想而知,包括國、民兩黨政黨實力的此消彼長的“不確定性”;包括地方選舉政治版圖改變的“不確定性”;包括兩岸關係中台灣民意走向的“不確定性”;包括2020年大選或2024年是否出現政黨輪替的“不確定性”等。加上本已脆弱的兩岸關係面臨台灣和外部新的變局,其“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決定,兩岸關係的反覆與波折,在所難免。而未來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關聯性,越來越緊密,紅、藍、綠三方面互動如何運作,越來越重要。民進黨執政,兩岸無政治基礎,也無法政治互動,更談不上政治互信,需要管控風險。但是,兩岸關係僵局對台灣來講根本無益處,時間在大陸一邊,大陸正穩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足夠的信心、能力和堅定的決心、意志解決台灣問題。

  總體上看,台灣政黨政治還在繼續發展中,各政黨圍繞島內政治權力,你爭我奪,不會停息。因各政黨為維護其“主體性”和“政治利益”,政治力量也有合作,但總體呈現“分而自治”狀態。民進黨即使全面執政,但執政基礎是脆弱的,更無法整合在野黨及無黨籍政治力量而形成合力對抗大陸。台灣各政黨對如何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都沒有擺上議事日程。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單方面或僅依靠台灣政黨,不太現實。中共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對台重要論述,透露出五個重大信息:一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因為成本低、代價小,最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大陸不會因台灣政權更迭而放棄或陷入台灣政爭;二是大陸對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有戰略定力和戰略耐力,不過不希望、也不會讓台灣問題久拖不決;三是大陸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可以完全主導和全盤掌控,有能力管控風險,嚴防失控;四是對未來島內嚴峻複雜的內、外情勢已經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應對方略,完全有能力遏阻極端“台獨”鋌而走險及外部製造事端的任何挑戰;五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命運與共的骨肉親情和福祉。當然,只有國家完全統一,兩岸同胞才能共享一個偉大強盛中國的尊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2月號,總第24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