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5 19:18:11


 
  兩岸關係攸關台灣有效進行全球化運作

  在中國大陸是經濟全球化中心的形勢下,兩岸關係非正常化導致台灣難以有效進行全球化運作,從根本上影響到台灣經濟發展。首先,政治關係影響經濟關係,兩岸關係非正常化導致兩岸經濟關係至今沒有正常化,更不用提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了。而在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與經濟全球化中心的情形下,成為台灣第一大經貿夥伴的情形下,兩岸經濟關係的非正常化與兩岸經貿活動的非自由化,又導致兩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因兩岸貿易、投資、金融、旅遊未能全面充分展開,而直接制約了兩岸經濟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潛力的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因兩岸之間不能自由便利順暢的交流合作,而顯著影響到台灣經濟的自由化與便利化,實際上顯著加劇了台灣經濟的邊緣化,影響到台灣經濟全球化運作的效率,進而影響到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與環境。上述兩個方面的影響尤以後者為重,因為,在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化一個重要中心、成為台灣第一大經貿夥伴的情形下,當前在台灣島內經營的企業或多或少需要與在大陸經營的企業或大陸市場保持順暢的連接關係;台灣若不能與大陸這個全球化的中心保持自由便利順暢的交流合作,那麽無論台灣對外簽訂多少個區域合作協議,台灣依然是一個邊緣化的地方。

  其次,兩岸關係的非正常化,也勢必影響到台灣拓展外部經濟空間的可能性與成效,從而影響到台灣經濟的出口環境與競爭力,進而影響到台灣的投資環境。蔡英文“5.20”就職演講中提出,“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強化經濟的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鏈接,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蔡英文當局不僅希望拓展台灣的對外經濟空間,而且希望實現對外空間的多元化。這雖然有著一定的合理性,但對外經濟空間的拓展,首先需要遵循國際經濟發展勢頭順勢而為,偏離全球化中心的逆向操作將只會加劇台灣經濟的邊緣化。此外,台灣對外空間的拓展還必須考慮國際政治格局下的現實可能性,否則只會徒勞無功。事實上,台灣民進黨當局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一為13億多大陸人民與國際社會所廣泛認同的兩岸關係性質定位,兩岸關係勢必難以正常化,相應地,這勢必會影響到台灣試圖與大陸的邦交國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以拓展對外經濟空間的現實可能性與成效。

  總之,在大陸成為全球化中心的背景下,兩岸關係非正常化,不僅直接限縮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因而直接限縮兩岸經濟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而且顯著影響到台灣與經濟全球化中心的自由便利連接,以及台灣對外經濟空間的有效拓展,因而加劇台灣經濟的邊緣化,嚴重沖擊到台灣經濟發展的機會與環境,致使在台灣經營的企業難以有效進行全球化運作。

  從現實層面觀察,近年來,台灣社會深陷民粹主義的泥淖,台灣經濟也越來越明顯地困囿於島內政治生態與意識形態而逐漸消沉。面對日漸崛起的中國大陸,在傾向“台獨”的政黨政客以及教育與媒體系統刻意營造的“仇中”、“恐中、「拒中”、“反中”氛圍中,台灣方面對大陸所釋放出的善意與誠意彷徨而糾結,對大陸經濟成長與對台政策所帶來的諸多機遇采取保守主義的策略,形成了目前台當局“應為而不想為”、“當為而不敢為”,意欲參與的台商企業受政策束縛“想為而不敢為”的局面。

  甚囂塵上的民粹政治掣肘台灣當局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大陸政策。表現在先前兩岸“三通”長期不通以及至今兩岸經貿關係非正常化,更不用說兩岸經貿活動的自由化了。在中國大陸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中心、成為台灣第一大經貿夥伴的情形下,這必然導致台灣經濟邊緣化。這種邊緣化情形自李登輝當局後期提出兩國論、推行南向政策開始以來直到陳水扁當局下台,已長達10年有餘了。長達10餘年的經濟邊緣化,是任何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中的不堪承受之重,讓台灣經濟“失去十年”。

  自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台灣以來,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實現了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啓了陸資入台投資與產業合作的步伐,並實施了ECFA早期收獲清單確定的部分貨物與部分服務的貿易自由化,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因此翻開了制度化合作的嶄新篇章。這一方面透過兩岸貿易、投資、旅遊直接為台灣經濟成長提供了一定量的活水,特別是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讓台灣經濟的邊緣化態勢有所緩減。

  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素特別是社會政治因素的干擾,海峽兩岸未能及時抓住機會大開大合地開展兩岸制度化合作,及早全面實現兩岸經濟關係的正常化與兩岸經貿活動的自由化。兩岸經貿活動正常化與自由化進展緩慢,兩岸旅遊、兩岸貿易、兩岸投資、兩岸產業合作只是邁出一小步,未能充分展開,導致兩岸經濟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潛力未能得以充分發揮,導致多數行業多數群體尚未從中受益。與此同時,兩岸經貿活動正常化與自由化進展緩慢,也使得台灣經濟的邊緣化態勢未能根本性地、大幅度地扭轉,進而最終台灣的發展與台灣民生經濟未能根本性地、大幅度地改善。台灣廣大民衆因此“無感”,加之意識形態的全面失控,最終導致國民黨再次丟失執政權。

  更為糟糕的是,當前蔡英文當局拒不接受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現狀與原則,必然導致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與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進程的中斷。而與此同時,台灣拓展外部經濟空間的努力,也將因兩岸關係的非正常化衍生的兩岸政治互信不足的問題而難有斬獲。可以預期,在中國大陸繼續維持世界工廠、世界市場與經濟全球化中心的情形下,台灣經濟將因兩岸關係的非正常化繼續且進一步邊緣化,難以好轉,更難以再次起飛。

  台灣經濟走出低迷困境的根本出路

  綜上所述,近20年來台灣經濟低速成長問題,根源於內部政治生態與意識形態影響到台灣經濟政策特別是大陸政策與時俱進的調整。在中國大陸成為經濟全球化中心、成為台灣第一大經貿夥伴的現實背景下,兩岸關係非正常化以及相應的兩岸經濟關係非正常化、兩岸經貿活動非自由化與便利化,造成台灣經濟自由化不足與邊緣化加劇,出口環境與投資環境等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惡化,難以有效進行全球化運作,導致島內外投資人投資台灣的意願持續且顯著下降,進而導致台灣經濟賴以發展的資源要素長期嚴重投入不足,結果流失發展機會。

  因此,因應經濟低迷困境的根本之道在於加快經濟自由化、扭轉經濟邊緣化,特別是在於正確處理兩岸關係,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與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以改善包括出口環境與投資環境的台灣經濟發展環境,進而提升島內外投資人投資台灣的意願,促進島內外資本投資台灣,從而促進台灣產業創新、經濟成長、就業增加、薪資提升,助力經濟結構、“三中一青”、貧富分化等社會民生經濟問題的解決。否則,沒有投資,哪有產業創新與經濟成長、就業增加與薪資提升?沒有經濟成長,“三中一青”、貧富分化、社會保障等社會民生問題將只會進一步加劇。一句話,不能改善兩岸關係進而改善台灣發展環境,蔡英文在“5.20”就職演說中為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藍圖將成為難以實現的黃粱美夢。

  實踐中,台灣經濟發展要走出困境,就必須以全球化下經濟自由化與便利化的理念,塑造開放經濟的輿論,同時在經濟體的投入端與產出端實行更加自由化與便利化的開放政策措施,並且克服“逢中必反”的民粹言行,讓這種更加自由化與便利化的開放政策措施一體適用於中國大陸。

  一方面要實行自由經濟政策,開放境外資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入,包括開放大陸資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入,讓境外資源要素有機會流入台灣,當然也要開放包括大陸的其它經濟體產品(貨品與服務)的流入以促進競爭,從而促進台灣技術產業化與產業創新,繁榮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最終促進結構調整、經濟成長、就業增加與薪資提升。

  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好兩岸關係,在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基礎上,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相應的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進而尋求大陸的支持以拓展其它外部經濟空間,包括參與RCEP、TPP以及與其它經濟體簽訂FTA之類的自由化與一體化協議,等等,從而為台灣生產的產品(包括貨品與服務)提升國際競爭力,打開外需市場,包括大陸市場,從而克服台灣市場狹小的制約,實現規模經濟,並讓島內外資本願意投資台灣,島內企業可以增資擴產。

  總之,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台灣社會經濟發展在根本上有賴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有賴於兩岸經濟關係的持續發展,有賴於台灣對外經濟空間的盡速拓展。沒有穩定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台灣經濟體將進一步邊緣化,要素資源必將進一步淨流出,產業創新與結構轉型必將進一步放緩,台灣經濟必將進一步空洞化並沉淪,貧富差距必將進一步擴大,階層矛盾必將進一步深化。屆時,台灣經濟將可能在“悶經濟”中窒息。而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持續發展、台灣對外經濟空間的盡速拓展,有賴於台灣民進黨當局接受“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否則,無疑將動搖海峽兩岸和平穩定與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礎。而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兩岸關係不穩,台灣經濟難以好轉。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9月號,總第225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