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融合發展”如何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2-10-25 16:12:20


 
  其次,隨著“新冠疫情”這三年,加上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世局的變化也特別明顯而巨大。自特朗普發動對中國的經濟戰、科技戰、外交戰、輿論戰、制度戰未能擊敗中國,拜豋繼起、全球拉夥,四方結盟,也無法孤立中國;挑釁俄烏的衝突,美國與西方未能在經濟領域擊跨俄羅斯,最終結果衹能犧牲烏克蘭。如果說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失敗是引發美國國內嚴重的“內傷”,那麼此次教唆烏克蘭挑釁俄羅斯而未能讓俄羅斯失敗則是明顯的“外傷”,美國的這兩次“失敗”,明明白白地代表了霸權時代已經開始崩塌;雖然美國的霸權不可能在明天或明年就消失,但是美國的霸權已在瓦解之路上,而且是不可逆的持續弱化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美國嚴重的焦慮:這也觸發了美國瘋狂地、極限地、危險地操弄台灣牌,包括不斷地掏空美國的“一中政策”,積極軍售台獨政權,甚至讓美眾議院院長訪台,以犧牲台灣來遏阻中國大陸,而台獨政權早已在反中崇美、媚日賣台的道路上不可自拔,衹能全力配合,從而大大快速而且加深了兩岸邁向軍事衝突的危機,在此大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也出現了外部因素的巨大干擾。

  其三,在此背景下,我們從新時代的視野,解讀“十四五規劃”中《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一章的表述,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北京理解到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從統一前到統一後的長期工程、戰略工程。

  從當時的情勢來論,統一前的融合發展應以“經濟融合”為主,輔以“社會融合”、“文化融合”,從當時來看,台灣不論執政黨是誰,都無法反對“經濟融合”,也反對不了,這個判斷可以說十分正確,民進黨掌權之後,兩岸的ECFA協議繼續執行。而“社會融合”、“文化融合”涉及政黨的意識形態,則必須伺機推動,如果強推希望達到“經濟融合”相似的績效,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從如今來看,如果沒有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兩岸“融合發展”是有可能呈現比當前樂觀的態勢。則兩岸統一後,在“經濟融合”的基礎上,在既有的社會與人文交流的基礎上,推動兩岸“社會融合”、“文化融合”,以至“心靈融合”自然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然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兩件大事疊加發生,原本交流、交往中斷了。因此,如今討論兩岸“融合發展”,則必須以兩岸“中斷交流、交往”為前提,也必須以兩岸可能產生衝突的背景為前提,來探討新形勢下,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可能。

  四、疊加變局下的兩岸“融合發展”

  從兩岸“融合發展”的角度看,當前疊加變局的狀態直接摧毀了“融合發展”的“需要動機”“融合方法”。由於變局的狀態持續的時間太長,而且何時可以結束,也無法預測,因此,兩岸都需要尋找發展的新可能,故而融合的動機開始出現變化,並與時間長短成正比。最致命的是融合的方法幾乎中斷,人們無法交流,特別是面對面的交流完全禁止,或是變得極不方便,既然無法交流,則“時間”也就不起融合的作用。

  在此情況下,首先兩岸“融合發展”的方法也必須相應調整,在動機方面,必須從大局變化的趨勢和未來發展性強化其動機,同時必須提供現實邁向未來必要的協助,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十四五規劃”有關“經濟融合”的設計,基本上也是依未來形勢的需要而規劃;然而,俄烏衝突形成的能源、糧食影響當時不可能有所預估,比照此一形勢,我們在兩岸“融合發展”中,必須將兩岸關係驟變的因素計算其中,依目前的台海形勢來看,兩岸關係驟變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其對兩岸融合的影響是心理面、精神面的,因此不能沒有預案。

  其次,兩岸經濟融合應該為統一後的融合方向,指明去路,目前的經濟融合,比較偏重“個人意向”“地方政策”“產業群聚”產生的效果;基本上是個別吸引,欠缺對台灣經濟融入性的整體設計,所以福建方面十分努力打造許多特區,但是效果不如長三角、珠三角來得顯著,關鍵是重複設計,抄襲成例,但在相同的項目下,福建的比較優勢,無法彰顯,因此在經濟融合上變成台灣去面對整個大陸,結果台灣的重要性就越來越弱化,而對台灣的經濟融合就成為政治任務而非經濟需要。故而引導台灣與地方經濟深度結合、全產業的結合,重塑兩岸經濟融合的內涵,才能使得兩岸經濟融合經得起變局的考驗。

  第三,建立“贛、閩、台海峽經濟圈”,這三個省在地區經濟發展上恰在長三角與珠三角之間,地理區位上.如爾依附長三角與珠三角比較尷尬,各省獨立發展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缺乏相對優勢,目前三省的物理條件如下:

  江西省全省總面積166,946.58平方公里,2021年底人口4517.40萬人。

  福建省全省陸地總面積121,400平方公里,2021年福建省常住人口為4187萬人。

  台灣省全省陸地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約2341萬。

  中央牽頭整合三地成立“贛、閩、台海峽經濟圈”,這是一個逾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逾億人口規模的地區,如果透過基建的規劃,分別將自己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如陶業、林業、中藥、農業等都有廣大的合作空間,則兩岸的經濟融合,從原本的片面惠台,成為優勢互補的平等合作。而台灣能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容小覷,台灣得以因此改變其地理悲情的歷史宿命。

  第四,至於“社會融合”“人文融合”雖然在十四五規劃中也反映了一個積極的人類社會福利發展的方式,但同樣在當前變局下,也衹能針對在陸的台胞融入大陸社會,這一部分的效果長期而言,可以有示範的作用,所以雖然目前不能做到兩岸社會融合,但是著眼統一之後的長治久安之計,理應宣佈兩岸統一之後,國家提供三年緩衝期,一般人民可以自行選擇住處,另外未來兩岸貨幣的兌換政策,宜儘早提出優惠策略,以安人民之心。

  第五,月前大陸宣佈的“大教改”,是事關下一代中國人將以何種風貌立於世界,應該是合理化教育的第一步,把語文、數學,運動和勞動列為學生的重點必修的課程,語文、數學,前者為表達力,後者為邏輯力,是吸收知識的基礎能力,必不可缺;運動強身,勞動重視技術、協作和動手的能力,取代以往升學和考試導向的教育。個人以為中國大陸應將此改革的完整構想、實施細則和實施成效,有計劃地告知台灣,必將有可能影響台灣的家長,為了未來的競爭力,凡是理性的家長關心其子女的競爭力,也必定作出合理的選擇,主動推動下一代交流模式。

  第六,重視青少年新型求知的途徑,充分豐富其內容,擴大真正能量之功能,如果將中國的文化、歷史、地理等學習電競化,考試電玩化,知識學習實境化等方式,強化受教者知識的廣度,至更專精的學識,自然仍以常規教育方式,深化學識的深度,使得每個受教育者知識更實用,學識更扎實。

  第七,利用5G技術豐富兩岸的視訊交流的內容和品質,這是新冠疫情以來,比較普遍的交流方式,可以說具有一定的效果,那麼下一階段的視訊是什麼樣態呢?是元宇宙的虛擬實體會議嗎?或者其他更具實境感的接觸?如果兩岸交流可以藉助新科技元素不斷超越,不斷創新,那就突破了疫情的局限,擴大交流的對象,加深交流的需要,提升交流的品質,從而使得兩岸融合發展在統一前成為可能,並且成為需要。

  五、結語

  兩岸“融合發展”近些年受到新冠疫情及俄烏衝突的雙重影響,進展十分緩慢,如何超越障礙重啓交流,是推動融合的主要途徑,我們必須打破定式思惟,嚐試創新做法,持續不懈推動交流才能為國家統一、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註釋:

  ①習近平考察平潭鼓勵發展兩岸區域合作新模式,http://www.itaiwannews.cn/2014-11-5/c80a76a0-0bc4-f699-4ce4-32c7b77b3628.html,2014-11-05,海峽飛虹)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2103/t20210323_1270124.html?code=&state=123,2021/03/23,國家發改委網站,2022年7月21日查閱)

  ③楊小科,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2/0531/c40531-32434519.html,2022年05月31日,中國經濟網)

  ④軍民融合給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https://kknews.cc/military/znan2bq.html,2017-09-20,每日頭條)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9月號,總第297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