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姜躍春答中評:疫情合作推動中日關係向前走
http://www.CRNTT.com   2020-04-30 00:29:24


姜躍春(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 李娜)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外交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姜躍春接受中評社採訪表示,中日兩國在應對新冠疫情層面的合作,對雙邊關係繼續向前發展而言,有著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長遠來講,對穩定海峽兩岸局勢也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至於日本開始將部分在華企業“撤離中國”,他認為日本並沒有想要與中國進行“脫鈎”的考慮,因此日本和美國在“去中國化”的問題上,實質是不一樣的。

  姜躍春指出,中日關係在2012年由於日本單方面宣布隸屬中國的釣魚島“國有化”問題,使兩國關係滑落到建交以來最差狀態。經過這兩三年的調整,應該說中日關係出現了很大轉變,或者說出現了一個良性轉換。無論在經濟合作,還是政治關係,尤其是在領導人互動方面,都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在這次疫情當中也充分體現了中日關係這種良性轉圜,兩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守望相助、相互馳援,無論是地方政府之間,還是民間企業與個人之間都出現了一些“暖心”的故事,為兩國關係進一步健康、平穩發展將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近期因遭受新冠疫情衝擊,為了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日本政府表示將協助在華的日本企業將生產線撤離中國,並開始將轉移製造基地。對此,姜躍春表示,美國、日本最近都提出其在華企業回歸本土或向海外轉移的問題,美國方面有人提出政府要為企業撤離“買單”,日本在應對經濟下滑的財政政策中拿出部分資金支持企業撤離中國。姜躍春表示,雖然從形式上看,日本和美國都有支持企業離開中國的意願,但是兩者表現的深層考慮是不一樣的。從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看,美國決策層確有與中國經濟“脫鈎”,讓美國經濟早日徹底擺脫對中國依賴的戰略考慮,所以,支持美國企業撤離中國,實現中美之間經貿、科技全面“脫鈎”是美方的真實意願。

  但是日本的主要考慮是產業在本土與海外的合理布局。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日本產業不斷的向東盟和中國等國家轉移,他們面臨國內日益突出的“產業空洞化”問題,,近年來,日本已經感覺到尤其是在應對本次新冠疫情當中,日本人已經深刻感覺到本國的產業結構,特別製造業體系存在嚴重缺陷,連抗疫急需的口罩等物資,自己的產能嚴重不足,暴露了前些年產業對外過度轉移的問題。因此,面臨突如其來的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背景下,日本方面覺得產業結構的調整是迫在眉睫。

  事實上,日本對產業結構調整和海外布局,並非始於今日,大概從2012年前後,由於中日關係惡化,日本商界當時即把中國視為“高風險地區”,隨後便提出了“中國+1”的海外投資戰略,即要求日本企業在投資中國的同時,還有在其他地區作為“投資據點”,以防止由於來自中國的“政治風險”而造成日本海外利益受損。於是,當時即有部分日本在華企業轉向東南亞地區。這次疫情衝擊,日本更加確定過分依賴一個國家,無法援助突發事件給日本帶來的衝擊,而言決定調整日本企業的海外布局。希望某些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轉移到國內或者說其他地區。所以日本企業離開中國,更多的考慮在於調整產業的海外布局,並無要與中國全面“脫鈎”的考慮。

  姜躍春表示,日本對華政策確實有所調整,從過去的消極變得積極。在中日關係的發展過程當中,日本也認識到以前採取的某些政策,確有偏頗之處,所以近兩年來安倍首相的對華政策有一定程度的調整,這是從日本自身的發展戰略和日本外交全局出發所進行的一次選擇。

  姜躍春認為,如果中日關係健康發展,不僅有利於日本,對整個東亞地區乃至全球均有重要意義,如果說中日兩國關係持續惡化,對中日雙方及地區和平與繁榮都會不利。當然,中日關係平穩發展,對海峽兩岸來說說也是好事情。儘管我們知道台灣有一部分人,拼命希望利用美國、利用日本來擴大自己的“外交空間”,日本也有一部分極右勢力和台灣有一些互動關係,但是只要中日兩國按著建交時兩國發表的“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處理好雙邊關係,確保中日關係持續健康發展,必將對“台獨”形成有效制約。對穩定海峽兩岸局勢也會起到一個正向作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