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回復香港的流動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6 13:37:32  


香港社會仍然有一定的流動性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之後,13年過渡期間,以國際貿易投資為主業的英資撤退,空間陸續由本地的地產財團填補,而房地產有關的收入和稅費等,也逐漸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發展到今天,不知不覺之間,香港事實上是為地產財團利益而發展的,連特區政府都被他們騎劫,看他們的臉色,成了他們的附庸。幾個長期在小小的香港吸收滋養,成為世界級的富豪,但至今沒有幾個成功踏出鯉魚門,仍舊呆在這一潭小水中猛吸,時至今天,除了衣之外,食、住、行、通訊、娛樂,全都是他們的天下。剩下來的狹隘空間,中小企業挨貴租、貴工資,能撐住的,已經了不起,更遑論前途希望了。打工的,工種越來越少。在中小企業工作,條件差,不穩定,機會少;在大企業工作的,上邊一層復一層,不知前途何在。

  創業嗎?不說機會成本高了,絕對成本也挺高。美國創業還有車房,香港小本經營,只能做個小商鋪,全年無休,去洗手間還要掛個牌在門口,趕快完事。好不容易挨它兩年,又要加租了。中間如有少許的機遇,地產財團馬上以餓虎擒羊之勢霸佔了。君不見飲食零售的商鋪全部連鎖化,小店則此起彼落。在以前,失業還可以擺地攤,今天連這個都不可能了。

  房地產利益,造成了香港社會的不公,和流動性下降。它更擠走了中小企業和小商販的生存空間,窒息了香港經濟活力。

  今天香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中央稱“維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這對香港很多人來說,一天比一天空洞,在不少人的感覺上,這裡一點都沒有香港市民的份兒,只不過是保證這隻鵝繼續生金蛋的手段。先不說公務員、教師、社工等好一大批人沒有直接享受到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以及另一批北上回流,風光不再的“師傅”和往日夜夜笙歌,月入5、6萬元的貨櫃車司機等。整體而言,日子比以前差的大有人在。

  我是最早提倡年輕人北上發展的(注4),但已多年不再提了。試想一個大學畢業青年北上,數千元的工資,不但養不起香港的老人,連剛畢業便背上的十多萬元學生貸款都還不了。過去20年的“三高政策”,已經使青年們只能困籠於香港,作困獸之鬥。“80後”鬥“50後”的說法之所以有市場,就是這個道理。他們有些人索性來個一拍兩散,不如大家都乾脆不發展好了。我們不要以為“50後”跟“80後”有基本矛盾,“80後”其實都是“50後”的子女。“80後”的許多問題,如買不起房子等,終於會影響到“50後”的利益。“50後”不單會同情“80後”,終於還會跟他們站在一起爭權益。

  說了這許多,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今天房地產利益已經成了香港的主宰,特區政府失卻了平衡各界利益的能力和地位。於是,矛頭往往就直指特區政府;從最近一些事件的表現顯示,香港有越來越多的人是徹頭徹尾的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政府所做的任何事。這股反對派的論述是:這個政府不代表我們,只代表財團利益。原因是它不是我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社會不公是不民主的產物;並且天真地認為民主萬能,只要實行“真普選”,選出來的特首和立法會議員便會扭轉局面。而沿著這簡單的邏輯推下去,香港的不民主、不公平政制,是中共給香港定的,因而他們也表現得十分反共。弄到今天什麼又“起義”、又“解放”的,已經矛頭直指中央。

  內地地方政府初嘗賣地作為歲入主要來源,但很快出現大問題。香港在這條歪路上走了20多年,房地產利益盤根錯節,更難收拾。而董建華在這裡栽了一個大跟頭,更使後來者引以為戒。不過這個問題是不能不面對的,社會不穩定,房地產也必然會受影響,甚至連某些富豪個人的安危也會受到威脅。

  稍有遠見的財閥都會明白目前的狀況不可能持續,主動配合改革不但能讓他在香港這個他們發家的地方留下美名,而不被咒罵,內地政府也會歡迎一些較懂大體的發展商在更廣闊的舞台上大展拳腳。最近北京高調地處理盈科地產圈地不開發事件,是一個十分清晰的訊息。巧取豪奪,到哪裡都是不得人心的。

  (注1)三浦展: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譯者:陸求實,戴錚。文匯出版社,2007年。

  (注2)大前研一: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譯者:劉錦秀,江裕真。中信出版社,2007年。

  (注3)策略發展委員會文件:《香港的社會流動》,CSD/FD/1/2010,9-10頁。

  (注4)劉迺強:港燦逃荒。《信報》,2001年1月14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5月號,總第149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