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海地呼救 強震之痛牽動全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22 23:12:14  


 
多災多難之國 無力承受地震摧殘

  貧窮加劇海地災難 地震為最窮國雪上加霜

  其實,裡氏7.3級的地震其實算不上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但卻為何導致海地如此多的人員傷亡?美國媒體13日發表文章說,森林面積銳減、衛生環境惡劣、房屋建築不堪一擊、首都人口過於密集都是造成這一慘劇的原因,不過,追根究底的原因還是貧窮。由於海地極度貧窮,大多數人溫飽都成問題,沒有能力去建造堅固的房屋,即使是總統府也在地震中坍塌,就可見一斑。(加拿大《星島日報》)

  海地一直被視為“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這次地震將其貧困狀態全部暴露在世界面前。在這塊貧瘠的國土上,近900萬人口中,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只有20%的人能飲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糧食漲價的時候,人們以一種叫泥巴餅的食物充饑。海地人渴望走出貧困,擺脫苦難,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軍事政變和隨之而來的政局動蕩、社會騷亂,是一輪又一輪的飓風侵襲,以及這一次:200年以來的最強震。(新加坡《聯合早報》)


  海地原本富庶之地 歐洲殖民統治種下惡果

  海地並非一直如此貧窮,相反卻具有可以引以為豪的歷史。18世紀,海地曾經出現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甚至一度成為美洲大陸最富庶之地。但在新舊殖民主義者的相繼剝削和掠奪之下,海地的大量財富被洗劫,直到落入貧窮的境地。(新加坡《聯合早報》)

  1804年,海地獨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海地獨立之後的歷史,並非一個翻身的故事,它更像是“動物農莊”的翻版——接連不斷的獨裁者,80%文盲率的民眾,被孤立的經濟貿易。作為法國殖民地的海地,蔗糖和咖啡的出口世界聞名。海地獨立後,它的蔗糖和咖啡銷路全部被掐斷,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圈,根本不從海地購買產品。此後的200年,歐洲的經濟制裁徹底切斷了海地崛起的希望。(北京《中國新聞周刊》)

  在美國影響下,海地向美國貨大敞國門,美國農產品在幾乎沒有關稅的優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毀了海地本國農業。“一個曾經在農業上自給自足的國家就此破產,田地荒廢,數十萬農民流入太子港貧民窟。”(四川《成都商報》)


  國際援助飲鴆止渴 西方需當停止干涉盤剝

  在地震前,海地就一直依靠國際社會的各種援助。海地不僅是西半球和全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而且是全球最缺乏經濟自主性的國家之一。海地政府的財政預算近半依賴於外國援助,甚至學生一天唯一的一頓飯,也需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提供。(北京中國經濟新聞網)

  在一定程度上,國際援助減輕了海地人民的困苦,但附帶苛刻條件的貿易和金融援助,使海地的經濟至今無法站立。越是依賴外部援助,其貧困狀況就越是加劇。例如在糧食方面,美國提供的糧食在名義上是援助,但實際上似乎是向海地傾銷廉價的農產品,導致海地農民和農業因失去競爭力而難以為繼。對原本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這個國家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海地此次發生地震之後,所有發達國家都在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這當然是災難深重的海地人民所急迫需要的。但是,若想真正幫助海地人民從災難中站起來,幫助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園,在經濟上自給自足,那麼,所有外部勢力就必須在政治上停止干涉,在經濟上停止盤剝。只有當海地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他們的命運才有可能改變。(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