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http://www.CRNTT.com   2023-06-13 11:07:41


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據人民網報道,在6月8日召開的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組數字引發關注:2022年,金融業增加值達到約8627億元,占上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9.3%。

  新時代十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實現了新的突破,金融總量大幅躍升,市場格局日趨完善,核心功能持續增強,金融開放樞紐門戶地位更加凸顯。

  核心功能持續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效不斷提高

  上海金融業的持續增長,得益於其核心功能的持續增強。

  金融要素市場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地區之一,貨幣、股票、債券、期貨、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托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齊備。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再保險的“國際板”建設又正式啓動,將面向全球開展再保險業務交易。

  2022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額達2932.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成交額分別增長7.6%、12.6%和23.8%。

  從橫向看,2022年,上海證券市場首發募資額全球第一,現貨黃金交易量、原油期貨市場規模均居世界前三。

  登陸資本市場是科創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一步,設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科創板正在打通科創企業上市融資的“最後一公裡”。科創板設立以來,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2.0、做市商制度等相繼推出,科創板支持科技創新的上市包容效應、產業集聚效應、品牌示範效應、科創成長效應逐步顯現,也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册制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5月末,科創板已上市企業528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8223.6億元,總市值6.7萬億元。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效不斷提高。<nextpage>

  要素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根本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上海金融機構在競爭中服務能效不斷提升。

  銀行信貸是科創企業融資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科技履約貸”“科創助力貸”等科技專屬信貸產品持續完善,形成了專利許可收益質押融資模式、科創企業專屬評級授信模型等創新成果。截至2022年末,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52%。2022年,市融資擔保中心承做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規模同比增長45%,其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貸款占比約為57%。

  注重發揮科技保險作用,扶持國家戰略產業,也是上海金融的特色。上海積極發揮科技保險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風險管理功能。截至2022年底,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萬億元,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累計為176個重點創新項目承保。

  資管能力加速提升,全球資管中心建設積極推進

  管理資本的能力和總量,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另一個評價維度。上海在打造國際資管高地上也有重要突破。

  資產管理是連接實體經濟和金融資本的橋梁。上海高度重視資產管理行業發展,2021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打造成為亞洲資產管理的重要樞紐,邁入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目前,上海資產管理發展已取得初步進展,各類資產管理規模約占全國的1/4,其中公募基金、保險資產管理占全國比重達1/3,特別是權益類基金規模占全國近1/2,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居全國首位。上海集聚了一批資管龍頭機構,資管產品體系日益豐富,金融人才儲備也較為充足。<nextpage>

  據介紹,我國共有14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有62家總部位於上海,占比43%。上海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占全國所有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39%。此外,我國共有38家外資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公司,其中36家總部位於上海。這幾年外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規模呈現了較大增長,一共管理了850億元資金,兩年前,這一數據僅僅為500億元。

  截至目前,有80餘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參與上海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試點,近60家參與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試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38家外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32家落戶上海。全球排名前20的資管機構已有17家在滬設立主體并展業。全國首家外資獨資公募基金——貝萊德、首家從合資轉為外資獨資的公募基金——上投摩根等先後落滬。

  大力推動改革創新,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服務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上海正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近年來,上海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重點機構和平台引進、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率先探索,走在全國前列。”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劉莉亞說。

  2021年8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了2025年基本確立“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目標。2021年10月,《上海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施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提出7個方面24項舉措。2022年7月,《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幹規定》正式施行,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次重要立法成果。<nextpage>

  與此同時,上海積極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依托上海金融市場集聚優勢,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如首單“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首單低碳轉型綠色公司債、首單“碳中和”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等陸續發行。另外,在滬發行了一系列綠色指數,如上證180碳效率指數、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等。2022年,浦東新區獲批第一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

  上海還在積極穩步推進碳金融市場發展。依托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上海在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質押、碳基金、碳回購、碳信托、借碳等方面取得突破,積累了有益經驗。推出碳配額遠期產品,是全國首個中央對手清算的標准化碳遠期產品。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滬啓動上綫交易,為引導資源更多投向低碳發展領域提供了有效路徑。

  打造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上海正完善綠色金融服務。2020年,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在滬揭牌運營,聚焦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此外,在滬金融機構陸續設立服務綠色金融發展的專業部門或專營團隊。截至2022年12月末,上海金融機構綠色貸款餘額8423.9億元,同比增長39.4%,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32個百分點。

  從服務實體能力不斷增強,到打造資產管理重要樞紐,再到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上海市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新征程上,上海將圍繞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加快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產品體系,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努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積極穩妥深化金融領域改革開放,持續營造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金融發展生態,努力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為金融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引領者、服務綠色低碳轉型的示範樣板、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的試驗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