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布里斯班昆曲社尤梅俊:漂洋過海的昆曲之音
http://www.CRNTT.com   2024-04-22 13:23:13


二〇二三年六月,第十屆布里斯班中國文化節,布里斯班昆曲社成員表演《牡丹亭·皂角袍》。(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昆曲,是我國第一批口述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尤梅俊是新中國成立後江蘇省第一批學習昆曲的學生,在退休後致力於傳承昆曲文化。他把這朵“蘭花”帶到澳大利亞,與一群愛好昆曲的年輕人成立了布里斯班昆曲社,讓昆曲在大洋彼岸生根發芽。

  一生昆曲緣

  尤梅俊今年已經83歲高齡,但他仍清楚地記得60多年前踏入昆曲大門的情形。1956年,一出《十五貫》唱遍大江南北,使昆曲事業受到國家關注。作為昆曲發源地,江蘇決定建立專門教授昆曲的學校,又在江蘇的中小學校發掘學習昆曲的好苗子。

  尤梅俊小學時擔任少年之家合唱隊的領唱,因良好的嗓音條件被戲曲學院破格錄取。他生於書香世家,父母都是教師。尤梅俊回憶說:“當時我的父母不同意我學昆曲。我的老師勸了許久,母親先鬆了口,最後父親也同意了。”

  進入學校後,他先學習了兩年基本功,然後才專門學習演唱巾生。昆曲有“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其中的“生”又稱“巾生”,扮演青年男性角色。尤梅俊學戲的時候,被老師要求一遍遍地唱,直到完全掌握要領。

  遺憾的是,離開戲曲學院後,尤梅俊沒有從事戲曲藝術工作,而是入職中國空分公司。直到60歲退休後,尤老先生才重回闊別已久的昆曲界。2001年5月,蘇州昆曲傳習所所長顧篤璜邀請他到傳習所工作。他在顧篤璜面前唱了一段昆曲《牡丹亭·游園驚夢》,被顧老先生稱讚道:“他唱的巾生是巾生。”

  尤梅俊解釋這句讚賞:“昆曲中巾生標準的唱法叫‘龍虎音’,要求聲調有大有小,中間變換沒有棱角,這個是很難練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