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過程民主,通往“羅馬”的另一條路
http://www.CRNTT.com   2021-12-12 16:31:57


12月4日在發布會現場拍攝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中、英文版。(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12月4日,北京發布《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用2.4萬字全面總結中國民主發展成就,深入闡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理念、制度程序、參與實踐和社會意義,是一部系統陳述中國民主觀的重要文獻。

  法國《歐洲時報》12月8日載文《全過程民主,通往“羅馬”的另一條路》,文章說,民主政治的興起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成果。《中國的民主》開篇點明“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開宗明義闡述出中國對於民主的基本認知——民主并非少數國家的私有物,而是每個國家、民族的共同權利與追求。

  不過,各國民主政治發端千差萬別,如同白皮書所說,“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態各異”,但無一例外都“根植於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英國民主政治起源於統治集團內部政治鬥爭,權利保護成為民主政權的起點;法國大革命自下而上,推翻王權、爭取自由成為鮮明主題;美國以一場反抗壓迫的獨立戰爭開啓民主政治,特別看重公民權利和聯邦自治。

  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相對於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顯著特征,從中共媒體的解讀來看,在於“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是中國領導人近幾年提出的新詞。2019年11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社區治理時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中共百年慶祝大會的講話中,又加入了“人民”二字,提出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久前的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也明確將“全過程民主”寫入第三個“歷史決議”。這七個字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的民主觀。

  “人民”即人民主權,中共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將“為人民謀幸福”定義為政黨職責,把治理能力推向了判斷民主政治良莠的標准。“全過程”既要求民主的覆蓋範圍要全,從立法、行政到實踐,從中央、地方到基層;也要求民主程序要全,構建“問題—協商—解決”的閉環,盡力避免“選舉時漫天許願、選舉後無人過問”的現象。

  近年來,種種制度創新不斷推動國家治理朝著“社會最大公約數”的方向靠近。“小院議事廳”打通“民聲”最後一公裡,從晾衣間到“煤改電”,居民生活大事小事都商量著解決;“板凳民主”使民意成為集體決策,村民自帶小板凳,聚集在水塘邊、大樹下討論村務,偶爾面紅耳赤也都能握手言和;政府“網絡問計”征求意見,網民的建言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建議并形成具體舉措……一個又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新形式為中國民主發展注入新動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