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融合發展的挑戰與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17-11-30 17:23:58


 
  二、兩岸在安全及涉外事務的分歧與管控

  習近平在726省部級主要幹部專題研討班提到,“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同理,當前兩岸關係有其特定歷史脈絡及國際背景因素存在,任何思考或討論兩岸關係現狀乃至未來可能發展者,都應避免陷入空想主義或主觀主義,從而跳躍或者忽略上述的客觀現實。

  如前所述,肇因當前兩岸政治僵局未解,乃至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分歧尚未能夠經由雙方開展對話協商,並依各自內部民主法定程序取得相當程度的妥適處理之前(不論是兩岸和平協議/協定或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假設雙方都不排除此一路徑),由於當前僵局連帶影響兩岸在涉外國際空間及相關安全領域,隨著(如去年底“英川通話”、今年WHA事件、台方外館改名及解放軍機艦繞台等)相關事件的發展,進而衝擊影響原已相當脆弱、敏感的兩岸關係。

  例如,台灣近年爭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等,均與台灣在應對新型傳染病毒(如SARS、MERS、HxNx流感)威脅、提升飛航安全保障與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如詐騙、反恐、反腐)等現實需求有關,也都有其合理之必要性。尤以中國大陸現今所具之綜合實力以及全球影響力,特別是其“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適度放寬乃至適時主動協助台灣爭取以適當名義及身分參與相關國際組織活動(如WHO正式觀察員),並不會也不可能造成北京所擔心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情況,反而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發展,擴展兩岸雙方合作空間,甚至共同為推進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但令人遺憾的是,像是今年世衛大會(WHA),有關方面卻是採取比去年更為決絕的處理方式,如此果真能夠強化兩岸彼此的善意?台灣民眾又會如何看待?就像當年“誰理你們”這句話,台灣社會歷來反中/仇陸情緒並非全然與北京相關對台政策作為無關,或如尋找替罪羔羊般地簡單歸因於台方“教科書”或某一變數所影響。相關問題若不能儘早得到合理處理或適當管控,長期以往,恐難避免抵消北京所試圖推動的兩岸經社融合發展政策的成效。

  三、缺乏交流對話所可能引發的誤判風險

  兩岸既有分歧也有成見,民共之間尤深,本屬歷史發展之必然。但因缺乏交流對話,問題不僅往往難解,更隨著各種情勢發展變化而加劇,更容易造成雙方誤解誤判、擴大分歧與敵意螺旋上升,甚至出現杯弓蛇影或三人市虎的情況。

  2012年5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典禮發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重要講話,在談及有關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時提到:“對這些新情況新變化,要全面地看,辯證地分析。”這對當前兩岸關係研究者而言,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借鑒與啟發作用。

  (一)求同存異處理有關政治基礎問題

  儘管蔡英文在去年520就職典禮已公開明確表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並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以及“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然而,今年7月三台會,仍有不少人將去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面臨嚴峻單方歸因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作者按),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並已成為有關陣營的普遍通說。

  除“九二共識”的名實之爭外,其亦並未相對回答或說明:若從過去有關方面的立場來看,蔡英文提到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否存在“兩岸一中”的法理連結或核心意涵?台灣現行《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難道是以“兩個中國”或“一台一中”來定位兩岸關係(條例名稱已相當程度顯示雙邊定位)?而2016年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所提新政綱,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同年底洪又說“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的憲法”,而洪、蔡兩人所提《憲法》果真(版本)有所不同?

  反之,大陸因此切斷兩岸過去既有交流協商機制,是否說明有關方面認為蔡英文的兩岸論述並不存在“兩岸一中”此一“核心意涵”?或《中華民國憲法》其實並不具備“兩岸一中”的法理連結?乃至是否意味有關方面自我否定、推翻過去對於“兩岸各自現行規定”的有關論斷?

  或者,我們又該如何理解2013年10月推動陸委會與國台辦建立直接聯繫(含首長熱線)及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時,當時《新華網》發文指出:“我們認為,這樣的安排既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精神,又適應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需要,合情合理,積極務實,對於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沿著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前進,不斷開創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①”如上述立論為真,則今後若終止或廢除相關安排,這究竟是符合抑或是背離相關的原則精神呢?

  (二)全面看待有關“遠大陸”爭論

  蔡政府經常被某些人士指控“親美遠中”,或推行“親美日、遠大陸、轉南向”政經戰略云云。然而,蔡去年就職演說提到:“我們也願意和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的相關議題,坦誠交換意見,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並呼籲兩岸持續開展交流對話。換言之,兩岸(經貿)關係並不僅局限於兩岸之間,即使是蔡的“新南向”政策也與大陸“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有相互重合之處,兩岸絕非沒有發展合作或互補的空間。

  實事求是而論,陳水扁執政前期也曾提出“統合論”、兩岸領導人會晤、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乃至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即便當時受到各種因素所限,扁任內至少推動完成小三通(蔡英文即為當時負責此案的陸委會主委)、包機直航,鬆綁兩岸經貿大幅成長等等。不論是過去的扁政府或當今的蔡政府,如果全面來看,其兩岸政策也難謂之為“遠大陸”,或至少我們還可找到許多相關反證②。

  反之,早在2016大選前,對岸即以政治因素降緩已行之有年之與綠營執政縣市的交流;去年520後,除兩岸兩辦、兩會及相關協議機制交流受阻外,8月初更傳北京、福建…等陸生來就學竟遭地方台辦“關切”、簽證遲發等波折,如此果真符合已列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之推動兩岸經社融合發展政策的精神?而有關方面片面限縮上述既有交流,是否也造成了台灣“遠大陸”的非預期結果?

  至於台灣“親美日”,如前所述,有其歷史與戰略背景因素;就算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也是“親美、友日”。尤其,每當對岸打壓台灣越是用力,不正加速推動台灣朝野“親美日、遠大陸”的發展傾向與“成果”?因此,對大陸方面而言,真正問題並不在於如何一味指責台灣為什麼“親美日”,而是在於為什麼台灣不願意或是大陸如何能夠讓台灣更願意“親大陸”?在相關對台政策作為乃至論述姿態上,是否能夠超然於台灣內部黨爭以及共同尋求改善的可能空間?

  (三)慎思明辨當前各種“去中國化”爭議

  8月初,兩岸官方因九寨溝震災事件,形成了一次良好的隔空互動。兩岸之間的人道關懷與互助之情,超越了邊界、海峽及政治等各種形式的障礙,兩岸社會情感融合在此瞬間得到滋長。然而,這樣的氛圍卻被隨後一篇刊登在《中國台灣網》的〈還敢跟大陸講“善意”? 細數蔡英文言行不一的那些事兒〉給攪渾了。究其內容,不外乎人云亦云羅織一連串洋洋灑灑的所謂“去中國化”清單。其所涉內容並非不可討論,如對岸特別關切之歷史課綱及文言文比例等議題。但若凡事動輒上綱上線,隨意扣上一頂“去中國化”帽子,正反映出過去一年多來相關領域的集體氛圍與精神狀態。惟其所言之事,果真均經得起論證與檢驗?

  例如:繼完成九年基礎義務教育之後,台灣高中歷史以更寬廣的歷史視角開展深入相關學習,並不影響中國作為東亞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這能算是“去中國化”?若移除威權獨裁象徵的蔣介石銅像是“去中國化”,那麼對岸是否願意接受台灣方面捐贈百尊蔣銅像置於北京故宮或天安門廣場?人民幣紙鈔或硬幣均無蔣介石或孫中山肖像,唱《國際歌》的黨員不信神也不拿香(因PM2.5,行天宮、佛光山早已不焚香、不燒紙錢),女人不裹小腳,男人不長袍馬褂兒,文字去繁就簡…,若按相同標準,難道這些也都是“去中國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