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新南向政策”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7-12-28 15:12:54


 
  4、社會影響重於實際效果

  對於台灣推進“新南向政策”,台灣島內外媒體回應正面較多,根據台灣官方統計,國際媒體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共有456篇報導;島內媒體最近3個月每月平均有80-95篇相關新南向報導,認為“新南向政策”有利於台灣與區域間的融合,更有助於台灣整體體質的強化。這些表明,“新南向政策”已產生較明顯的社會影響,目前甚至超過其實際效果的影響。

  “新南向政策”有所進展的主要原因

  1、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東南亞的發展階段與需要。

  (1)東南亞地區的產業發展處於初級代工階段,而台灣的代工發展已趨成熟,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產業合作,有助於促進東南亞產業發展。具體來說,東南亞的產業發展處於勞動密集型階段,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其經濟發展模式處於初級代工階段。同時,台灣的經濟也屬於代工經濟模式,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的代工經濟已經發展得十分的成熟,屬於出口代工型經濟,其代工產業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生產技術方面已具有相對優勢,在人才管理及人才培育方面經驗成熟。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產業具有相似性;並且,相較東南亞地區,台灣產業發展處於相對高端地位,二者具有互補性。所以,台灣與東南亞地區合作,符合東南亞地區發展的趨勢,能一定程度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2)台灣的教育、醫療、科技方面發展成熟,適應東南亞地區相關領域的發展需要。東南亞在教育、醫療、科技方面現在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而這些方面台灣已經發展十分成熟。台灣在與東南亞進行交流合作的時候,在這些領域,通過引入先進的理念、優秀的人才,促進東南亞相關地區的教育、醫療、科技領域的轉型升級,推動東南亞相關領域的發展。

  2、台灣島內確實有向東南亞發展的需求

  李、陳時期推出的“南向政策”與蔡現在推出的“新南向政策”實施環境確有不同。過去東南亞投資環境較差,“南向政策”落地難度很大,但現在的東南亞地區近幾年快速發展、豐富的人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及優異的地理區域位置,對台灣產生了較明顯吸引力。台灣近幾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確實需要東南亞市場來拉升台灣經濟。具體表現:

  (1)東南亞及南亞國家高速發展,引起台灣重視。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經濟表現亮眼,發展潛力巨大,世界銀行甚至預測印度將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東南亞和南亞確實是台灣經濟一個新的增長方向,這對像台灣這種區域外地區有極大的吸引力。在台灣重要的旅遊觀光業上,東南亞和南亞市場對台灣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2)蔡當局認為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合作,能使台灣進一步融入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當前東盟與中日韓等國的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不斷取得進展,亞太地區的供應鏈正在形成。但在此過程中,台灣地區的重要性不斷下降。蔡當局期望通過拓展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繫,從而重新融入區域經濟合作。雖然台灣正式加入RCEP仍存在諸多困難,但通過“新南向政策”,同部分東盟成員達成實質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也是一種替代做法。

  (3)東南亞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及廣闊的市場對台灣產生了吸引力。原來,大量台商西進湧進大陸,是看重大陸廣闊的市場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隨著近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陸工人的工資越來越高,工人福利要求越來越多,社會福利負擔越來越重;並且,大陸對外資管理、環保等法規越趨嚴格,在這種情況下,初級製造商越發感覺吃不消。相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勞動力依然豐富,其勞動力成本相對大陸還比較低廉;同時,比如像印度這種人口大國,也有和大陸類似的巨大市場。在這種情形下,東南亞及南亞地區成為大陸之後,台灣比較感興趣的地方。

  3、蔡全力推進“新南向政策”

  (1)蔡當局大幅提高預算,全力推進“新南向政策”。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數據顯示,2017年推動“新南向政策”預算是28.1億新台幣,主要為“教育部”辦理專業人才培育及技術訓練等10億新台幣。然而,蔡當局在2018年財政預算支出中,大力增加對“新南向政策”的支持力度,其財政預算支出呈現明顯的“重南輕西”。蔡當局將“新南向政策”預算列入2018年台灣10大重點財政預算項目,而且其預算大幅增加,從上年度的28.1億新台幣增加到72.6億新台幣,增幅達63﹪,居各項預算增幅之首。相反,在兩岸交流方面,卻沒有專門的財政預算。由此可見,蔡當局漠視兩岸關係,但對其“新南向政策”,他們充滿信心,並且未來會以更大的力度推其“新南向政策”,以完成其政治目的。

  (2)定期質詢“新南向政策”推動情況,跟蹤實施效果。蔡當局為強化“新南向政策”的執行成效,要求“陸委會”、“外交部”、“教育部”、“僑委會”、“國發會”等部門每月赴“立法院”作專案報告,就“新南向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說明,並在會上確定各部門未來推動“新南向”工作重點。

  (3)無論場合大小,蔡談其經濟、對外關係,必提“新南向政策”。蔡當局先後在多個場合中,凸顯推動“新南向政策”對提升台灣經濟的作用。如在去年5月20日,蔡的就職演說中,她就兩次提及“新南向政策”。在提及區域經濟合作時,她著重強調“新南向政策”,提出通過發展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拉動台灣經濟發展,提升台灣的“國家實力”。隨後在7月,在談及台灣未來經貿戰略方面時,蔡英文又推出了其“新南向政策”;並且在會上正式通過了 “新南向政策綱領”,確定政策理念、短中長程目標、行動準則與推動架構等。蔡還提出未來要加大促進台灣與東盟、南亞及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在經貿、科技等方面的鏈接,共享資源、人才和市場,建立廣泛的對話與協商機制。由此可見,蔡當局正抓住一切機會,極力宣導“新南向政策”,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推行的前景

  1、在一定程度上台灣可以分散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程度。

  “新南向政策”作為其對外經濟政策核心──強化與美日經濟聯繫的配套與延伸,就是企圖通過與這18個國家結成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從而與歐美及日本形成經濟合作圈,分散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台灣地區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其走的是追求減稅、融資補貼、土地優惠、外勞引進等降低生產成本手段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經貿關係迅猛發展。台灣不僅分享了祖國大陸經濟發展紅利,且兩岸經貿合作空間愈加廣泛。然而,這幾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減速,勞動力價格優勢逐漸喪失;相反,東南亞國家正處於人口紅利階段,東南亞和南亞已被各國視為最具商機的新興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蔡當局出於進一步夯實“柔性台獨”基礎的政治考量,全方位推進“新南向政策”,這將會對兩岸緊密的經貿往來降溫,一定程度改變了台灣對大陸經濟過度依賴的狀態。對比近三年的兩岸貿易數據、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數據可以看到, 在兩岸貿易往來方面,2016年實現貿易總額為1179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減少0.7%,兩岸貿易微幅下降主要是因為台灣自大陸進口金額約440億美元,減少2.8%。在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方面,2015年實現貿易總額為993億美元,同比增速下降14.6%;2016年實現貿易總額為960億美元,同比增速下降3.3%。但是,今年以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貿易增速有所提高。截止到2017年7月,實現貿易總額為633億美元,同比增速已扭轉為正增長19.4%。兩岸貿易增速不斷下降,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不斷提升,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程度有所減輕。

  2、新南向國家的國情複雜、政策多變等決定了,台灣實施“新南向政策”成效必然有限。

  (1)新南向國家多、各國國情複雜、政策複雜多變,制約了台商對這一地區的投資發展與經貿合作。新南向各個國家各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差異性較大,投資、貿易、稅收、環保、勞工等法律政策不同,想要順利推進“新南向政策”面臨著語言、文化與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困難。例如,投資印度面臨四大困難與風險,即印度政府缺乏效率的官僚體系、殘缺的基礎設施、法令規章的不透明以及繁雜難懂的稅制,這也是台商對印度投資一直停滯不前的主因。

  (2)新南向國家與台灣經貿關係,決定了雙向交流的空間不大。雖然新南向國家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的經濟重要性卻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大陸對東南亞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大陸佔新南向國家貿易比重目前已接近20%,而台灣佔新南向國家比重僅約5%。根據2017年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吸引外資的能力竟落後於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因此,台灣需要東南亞市場,但是東南亞國家在大陸與台灣之間選擇,答案卻顯而易見。

  3、台灣現有的資源、人才、資金等比較匱乏,對推進“新南向政策”有不可低估的制約。嚴峻、複雜的兩岸關係則注定了“新南向政策”最終失敗的前景。

  (1)台灣內部環境不佳,蔡上台後,島內社會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並未得到有效治理。經濟持續低迷,支撐經濟發展的優勢資源不斷流失,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社會保險與退休保障制度的危機加重,未來社會發展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同時,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台灣與大陸經貿關係十分密切,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與經濟鏈,存在著結構性依賴,大陸長期作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與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不可動搖。蔡理應制訂切實有效的短、中、長期政策,解決島內社會中與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滿足民衆需要,同時協助民衆逐步調整心態,縮小民衆期待與經濟發展現實的落差。但是蔡卻以意識形態掛帥、違反經濟規律,推動“新南向政策”,妄圖全方位割裂與大陸建立的聯繫。

  (2)中國大陸因素始終是台灣推動對外政策面臨的首要制約因素,蔡推進“新南向政策”同樣如此。“新南向政策”目標國與台灣均無正式邦交,在與台灣交往時,不免依據自身對國家利益的考慮,將中國大陸的態度和立場列入決策過程。這不僅導致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與相關國家簽訂官方協定有困難,而且出現台灣在柬埔寨被要求禁止升“中華民國國旗”等情況,這些對於民間配合“中央”政府“南進”都產生了沖擊。以2016年台塑在越南投資的鋼廠、因排污問題被處以5億美元的天價罰款為例,民進黨時任“立委”蘇治芬赴越南斡旋,結果護照被扣、全程被監控。

  因此,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用政治思維來“指導”經濟行為,企圖以東南亞市場替代中國大陸市場,注定難逃失敗的結局。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1月號,總第239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