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文化基因是文化穩定性的決定因素
——兼論“文化台獨”之荒謬
http://www.CRNTT.com   2022-08-18 12:43:44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的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歷史上,中華民族曾有過多種政權并存,有過不同民族居於統治地位,也有過短時間的分裂,但是國家統一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中國始終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中華民族之所以沒有分裂,正是中華文化發揮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結果。同時,中華文化還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向周邊國家輻射,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2022 年 3 月 18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視頻通話,就中美關係和烏克蘭局勢等共同關心的問題坦誠深入交換了意見。在談到當事方要展現政治意願,著眼當下,面向未來,找到妥善解決方法時,引用了中國的兩句老話,一句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句是“解鈴還需繫鈴人”。這就是中華文化以巨大的影響力向周邊國家輻射,發揮影響力的生動例證。

  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文化的興衰息息相關,乃至血肉相連。他在《國史大綱·引論》中指出:“國家之前途,將於民族文化內部獲其生機。”“民族之摶成,國家之創建,胥皆‘文化’演進中之一階程也。故民族與國家者,皆人類文化之產物也。”“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燦爛光輝,而遽喪其國家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斷絕,而其國家之生命猶得長存者。環顧斯世,我民族命運之悠久,我國家規模之偉大,可謂絕出寡儔,獨步於古今矣。此我先民所負文化使命價值之真憑實據也。”“一民族文化之傳統,皆由其民族自身遞傳數世、數十世、數百世血液所澆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開此民族文化之花,結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竊而得。”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以喚醒中國人民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的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才能使中華文化展現魅力和時代風采,使中化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充分展示出來。

  結合當前台灣政局的變化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發揮中華文化這一維繫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的作用,對兩岸同胞休戚與共,血脈相連,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基因,共築中華文化的精神家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中華文化在台灣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各地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千差萬別,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這些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極大豐富了中國文化寶庫。比如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春節,每年一次,從不間斷,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一凝聚力來自家庭親情的力量,讓中國人能够自覺地遵循著人倫的大道。這種力量大於宗教,大於政治,大於金錢。不管是在窮鄉僻壤,還是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不論在天寒地凍的北國,還是春暖花開的南疆,人們在巨大的親情磁石般強力的吸引下,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甚至不吃不睡往家奔,沒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擋中國人回家過年的腳步。這就是習俗認同。生活狀態下的一致性的生動體現,說到底這就是共同的文化基因形成的長久的生活狀態的融合和共同的集體人格所構築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這一文化主脈,就是以家為核心衍生出來的親情鏈接。一個中國人即使在天涯海角,也被這根無形綫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交織在一起,形成情感編織的血脈之網。

  這種巨大的凝聚力歷久不衰,任皇權更迭,王旗易幟,中國人回家過年去滋潤親情的初心始終如一。“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就是中國人對宗族血脈的尋根問祖。

  曾經有人擔憂,面對國外的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中國人對自己傳統節日的固守是否會改變。當這種擔憂遇到春運期間的車站、碼頭、機場那人頭攢動、人流如潮的場景,就完全打消了。這種場景,就是人心所向,勢不可擋的力量,是中國文化形成的民俗、民心、民意、親情的生動體現,是根植血脈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是融化在中國人骨髓裡的文化基因產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強大的整合能力。

  台灣本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因此重視台灣地區的鄉土文化與傳承、發展中華文化是一致的。但鼓吹“文化台獨”的人別有用心地推崇“鄉土文化”的地位,人為地誇大台灣鄉土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差異,企圖以台灣地區的鄉土文化取代中華文化。

  但是,他們的企圖是徒勞的,事實證明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同心相繫、同情相融,是血脈相連、砸斷骨頭連著筋的骨肉兄弟,都是共同的中華文化的傳人和精神家園的守護者。如果把中華文化比作一棵大樹,台灣文化就是這棵大樹的分支。正因為台灣文化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這棵大樹,它才能根深葉茂,而台灣文化又在其發展中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兩岸同胞一家親,植根於共同的血脈和精神,扎根於共同的歷史文化有歷史事實為證。早在遠古時期,源自大陸的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已經傳播到了台灣。隨著大陸先民向台灣遷徙和開發,大陸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宗族制度等在台灣全面生根壯大。據台灣人類學家統計,台灣人口中98%是漢族,其中 75%是閩南人,14%是客家人,9%是大陸其他省籍人。台灣的民間信仰、飲食習慣、節日習俗、婚喪嫁娶、祭祀祖先的禮儀也都與閩粵相同。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不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都來自中華文化的基因。

  台灣一位從事廣告製作 20 多年的導演孫煜菁,曾獲得過多項國際大獎。他拍過《一雙筷子》的公益廣告,在央視播出後,不但引發了大陸同胞強烈的共鳴,還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稱贊。原因是通過一雙筷子使兩岸中國人強化了炎黃子孫對自己文化基因的認同,對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筷子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有著 3000 多年的歷史。筷子一頭圓象徵天,一頭方象徵地,寓意為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使用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係理解。可見筷子裡有信仰、有理念、有智慧。一言以蔽之,有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才能引發炎黃子孫的共鳴。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就是說,要滅一個國家,必定先去篡改歷史事實,想要一個民族滅亡,必定解構其民族文化,摧毀其民族自信,改變其民族認同。正因為歷史和文化是維繫民族的精神紐帶,所以曾經入侵台灣的荷蘭、西班牙和日本侵略者和殖民者為了維持自己的殖民統治就總是從歷史文化入手。日本在台灣進行殖民統治的 50 年間,就曾經強力推行“皇民化”,企圖湮滅中華文化,但這遭到了廣大台灣同胞的強烈抵制而最終無法得逞。廣大台灣同胞始終堅守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在日本侵占台灣的 50 年間,台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傳統,這一點從未改變。

  抗戰時期,輔仁大學教授陳垣先生之所以自費堅持辦《輔仁學志》,也是因為他認識到:“從來敵人要消滅一個民族,必從消滅它的民族歷史文化著手。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不被消滅,也是抗敵根本措施之一。”

  歷史學家連橫耗費十年心血撰寫了《台灣通史》。書中寫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鑒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無法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求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姓。”他以歷史的意識來強化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可見,中華文化在民族認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日本殖民主義者霸占台灣 50 年間,強行推行文化同化政策的“皇民化”,企圖消滅中華文化,但終究以失敗告終。日本學者柴田廉在《台灣同化策論》中被迫承認:“在中國歷史上,中國曾被異族征服,但它終究又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征服了征服者。在台灣日本人就象大海中的一個孤島,被台灣人民包圍著,想同化他們,其結果衹能歸於徒勞。”

  台灣作家吳濁流在《亞細亞孤兒》中塑造了一位受中華文化熏陶的彭秀才。彭秀才為他創辦的雲梯書院寫了一副對聯:“大樹不沾新雨露,雲梯仍守舊家風”,隱喻中華文化這棵大樹根基深厚、枝繁葉茂;古老的、傳統的中華文化這個“舊家風”一塵不染日本殖民者推行的“皇民化”,是根本不會去沾染日本文化這個“新雨露”的。這副對聯正是台灣同胞堅定維護中華文化的形象寫照。

  葉榮鐘在《台灣民族運動史·序》中,談到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同胞處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之下,不但未嘗一日忘懷祖國,且能以孤臣孽子之心情,苦心孤詣,維繫固有文化之不墜。”日本殖民者也哀嘆:“台灣改隸雖然已經過了 40 餘年,但現在仍保持著以往風俗習慣信仰,這種漢民族的意識似乎不易擺脫,蓋其故鄉福建、廣東兩省與台灣僅一水之隔,且交通來往也極頻繁。這些華南地方,台灣人的觀念,平素視為父祖墓墳之地,思慕不已。”

  台灣光復後,語言大師、北大教授魏建功到台灣擔任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他率領一批大陸語文學者到台灣恢復和傳承中國語言文化,賡續中華民族血脈,以消除日本殖民文化的惡劣影響。他們大力推廣國語,恢復台灣同胞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自由。魏先生說:“國語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話,人民共同采用的一種標準的語言。台灣人學習國語不是一個單純的語文訓練,卻牽連到文化和思想的光復問題,是教育文化上精神復原的問題,是民族德行善良之涵養,是整個的、核心的百年大計。是教育台灣與闊別了50 年祖國聯繫一體。”魏先生和他的團隊為消除日本殖民文化在台灣的影響,為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承光大,為維護中華文化基因,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和現實意義的重大貢獻。

  三、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維繫兩岸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

  中華民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證明:中華民族相互融合,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崇尚統一、維護統一的價值觀念。雖然經歷過改朝換代、政權更迭,出現過地方割據,遭受過外敵入侵,特別是近代史上曾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但和平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中國每一次分裂之後都復歸統一,并且都贏來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在中華各族人民的心中根植了強烈的民族意識,那就是中國必須統一。文化認同比政治認同更為持久,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作為維繫全體中國人民的精神紐帶和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基礎,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割裂不斷和動搖不了的。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中華文化是中國走向統一的最大基礎。”台灣政治老人陳立夫先生也提出過“中華文化統一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