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學家發現小鼠腦中 攻擊行為“調節開關”
http://www.CRNTT.com   2020-04-28 11:46:51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攻擊行為是大多數動物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也是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的重要表現形式。深入研究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可為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小鼠大腦中發現了攻擊行為的“調節開關”。

  據許曉鴻研究員介紹,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後,從調整自身狀態,到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大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中,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攻擊行為的發生。

  大腦結構分為皮層和皮層下結構。由於“下丘腦腹內側核”屬於皮層下結構,此前科學家對攻擊行為的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皮層下結構,對大腦皮層中是否有與攻擊行為相關的神經機制研究甚少。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上海市相關項目的支持下,許曉鴻帶領查茜、王蕾等研究組成員,對小鼠大腦皮層在攻擊行為中的神經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員以“Vglut1”分子作為小鼠大腦皮層的分子標記物,從“下丘腦腹內側核”溯源而上。結果,在小鼠大腦皮層的後杏仁核區域,發現了一群Vglut1陽性神經元。在小鼠面對入侵者時,這群具有特異性的神經元活動水平越高,小鼠越容易發動攻擊行為。

  此後,許曉鴻研究組採用了藥理遺傳學方法,進一步進行驗證。結果發現,激活小鼠大腦皮層後杏仁核區域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可以在低攻擊性小鼠中增加小鼠的攻擊性;而抑制該區域的Vglut1陽性神經元,則可以降低高攻擊性小鼠的攻擊行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