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簡政放權後 還有多少奇葩證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2 11:28:37


  機關效能建設喊了這麼多年,但是到了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最後一公裡”,還是那麼漫長與艱辛,以至於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有感而發地說,證明“你媽是你媽”,這怎麼證明呢?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并向在場的部長和省長發問,你們離開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去試試看,或者說你們的家屬、親人辦事看難不難。

  總理發話,引發了社會輿論對現實生活中各類奇葩證明的集中吐槽。據中青輿情監測室對辦證難、行政不作為等熱點新聞詞的監測統計,相關輿情信息達到137959條,其中微博116613條、微信10132篇、論壇及博客7172篇、新聞報道4042篇。

  在網上互動領域,約有60%網民認為辦證難是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且辦證難體現了政府部門不作為的態度;還有一批網民指出,社會上客觀存在政府部門利用辦證斂財的現象,建議政府各部門簡化辦證程序,部門之間做到信息共享等。

各地各類奇葩證明讓老百姓有苦難言

  知足常樂等一批網友在互聯網上訴苦說,中國的特色之一就是老百姓一進“衙門”矮三分,各部門“踢皮球”,辦證難現象很普通。

  據部分媒體報道,現實中辦證難現象比網民反映的還要嚴重。《新京報》報道說,今年4月,一對1946年結婚的老人因為要辦事,街道辦事處要求去民政部門辦理證明。民政部門無法證明民國時期的婚姻關系具有法律效力,叫他們去公證處。公證處則需要當事人找到結婚證才能公證,隨後又建議老人去街道辦事處。被當作皮球踢了一圈回來,其家人托熟人“走後門”,半小時搞定。

  據報道,安徽淮北閆女士准備進行教師資格證認證,被要求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她來到派出所,派出所讓其先到教育局開具需要無犯罪證明的證明,後來教育局工作人員表示無法出具該證明;甘肅蘭州90後青年用家庭地址注册公司,工商部門要求他去社區開“不擾民證明”;黑龍江哈爾濱市民小威應聘銀行押運員崗位,公司要求社區開“人格擔保證明”;湖北宜昌林師傅不小心把10元掉進煤爐,燒缺一個角,銀行要求社區開具非人為故意證明才予以兌換等。

  生活中除了這些五花八門的證明外,老百姓還被要求開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證明。據地方媒體報道說,安徽太湖縣張女士購房就被要求證明“我結婚前是未婚”、合肥劉大爺賣門面房被要求證明“我老婆是我老婆”。

  對辦證的艱難之旅,河南《大河報》報道了幾起典型案例,該省洛陽市譚女士是家中的獨生女,30多年前的獨生子女證不知被她媽塞到何處。現在,她懷上二胎要辦證,不僅要證明父母只生了她一個,而且還要證明父母離婚後各自再婚沒有生孩子,直到蓋章、簽字40多個,耗時2個月,花了800多元交通費、電話費等才辦下來。

  原籍為河南駐馬店的陶先生則更加冤枉。他說,由於公安系統身份證號從15位升到18位,為了證明“我是我”,結婚證辦了兩次,一個月之中在北京與河南省駐馬店市之間跑了7趟。另一個在鄭州打工的小夥子為了報名學駕駛,三年輾轉跑了六個派出所沒有辦出一張暫住證。

一些部門有權任性導致老百姓辦證難

  對於老百姓辦證問題,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率團隊曾做過專項調查。據調查統計,與人生成長不同階段的相關證件約有103個,分為身份證明類、學歷證明類、工作證明類、家庭(婚姻)證明類、財產保險證明類、生活證明類;要把這些證件辦出來大約需要提交戶口本37次,照片50張,身份證73次,到60個單位部門蓋100個章,交28項辦證費。

  湖北媒體記者則做了一次隱性采訪,以辦理保險理賠需要開一張風力氣象證明聯系當地氣象局公衆氣象服務中心。該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可以開具過往時間段最大風力等氣象情況證明,每份600元,嫌貴的話價格可商量。

  據中青輿情監測室統計,有9.6%的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認為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利用辦證斂財。“辦證難,關鍵還是政府部門執政為民的態度沒有擺正,相關部門不作為。”平安是福等網友在互動空間分析說,有關系可以避免辦證難,沒有關系就要公事公辦。這種“舉手之勞”的事情最能反映政府人員是否真心為老百姓辦事。

  很多時候是A部門需要B部門出具證明之後才能出具證明。而B部門又要有A部門證明了之後,才能開出證明。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人民日報》報道老百姓辦事難現象說。新華網等則開門見山地指出,讓群衆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實質是公證濫用。

  對這種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中國紀檢監察報》展開了輿論攻勢說,種種辦事難現象無不折射出辦事人員宗旨情懷的缺失。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層卻缺少為民情懷。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等一批專家認為,目前中央政府加速向市場放權,但是這些部署能否落到實處,關鍵是要遏制部門利益。如果政府的部門利益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簡政放權自然會避重就輕,大打折扣。

讓大數據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難度越來越大,目前已經進入“割肉”階段,但仍需要政府以極大的勇氣和決心去改革行政審批程序。來自北京大學、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認為,下放權利與完善監督并舉,要堅決遏制部門利益化。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方面有的政府部門該放的權沒有放,手伸的還是太長,另一方面,部分已出台的簡政放權措施沒有落實到位,中梗阻現象大量存在,最後一公裡沒有完全打通。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客觀存在“放管脫節”的現象,加強市場監管研究不够,監管力量不足,監管體制不順。

  “由市場管的事情交給市場,政府要做的是依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中青輿情監測室認為,簡政放權與加強監管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體兩翼,不可偏廢。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下一步要把事中、事後的監管作為改革重點,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讓市場經濟釋放更多的發展活力,讓老百姓分享更多簡政放權的政策紅利。

  中青輿情監測室建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把老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種信息和數據資源充分共享,涉及國計民生的“最後一公裡”讓大數據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腿,讓人民群衆享受便捷、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李劍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