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成為聖人:訪美國著名漢學家安靖如教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0 00:04:47  


  中評社北京6月20日電/安靖如(Stephen C.Angle),美國著名漢學家,1987年獲得耶魯大學東亞研究學士學位,1994年獲得密歇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精通中文與日語,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尤其是現代(19、20世紀)中國思想和儒學傳統,以及當代西方道德心理學、元倫理學、語言哲學。現任美國威斯里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哲學系主任、教授,曾任該大學東亞研究項目主席、弗里德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2006—2007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富布萊特訪問學者等。最近新出版的專著有:《聖境:宋明理學的現代意義》(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即將出版中譯本)、《人權與中國思想》(劍橋大學出版社,2002年,即將出版中譯本)。

  2010年5月中旬,安靖如教授來北京參加學術活動,借此機會,記者就現代儒學、中西哲學等問題採訪了安教授。

  從“惻隱之心”到“萬物一體”

  記者:建構後現代主義針對世界現在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些思想在儒學中也能找到十分豐富的資源,比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您認為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一些全球性問題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儒家這些思想資源的優勢?

  安靖如:孟子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即“四端”。他認為人有“惻隱之心”,比如,當一個人看到小孩落井,會感到難過。現代的心理學家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即人與人之間有社會感情。先秦儒學主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了宋明理學,這種關係不再局限於人與人之間,而是擴展到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甚至人與非生命物體。比如我最欣賞的哲學家王陽明,他在《大學問》中也談到了孟子的思想,但他也談到,這種難過的感覺不僅僅是人對人,人對花草樹木同樣也有這樣的感受。他同時也指出,對不同事物的感受是有區別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最強,特別是對熟悉的親朋好友的感受比對陌生人的更強,對動物的次之,對植物的可能更次之,對非生命物體的最弱。王陽明用這個來描寫“萬物為一體”的思想,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各個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但是每一部分的價值和作用是不一樣的,在某種情況下,我們會犧牲某一部分的價值來維護更重要部分的價值,例如,在受到襲擊時,會用手去擋,以護住頭部。在現代心理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總之,儒家在談到萬事萬物時,是將之作為一個共同體來看,而且不僅談到思想,還談到相互之間的關係,這也包含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