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劉源俊:中山思想是兩岸關係自然凝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8 16:21:36  


台灣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在研討會上發言
  中評社香港6月28日電(記者 王平、黃政)台灣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今天在廣州表示,要以中華文化和通兩岸,而孫中山先生無疑是兩岸關係自然的凝膠──台灣方面尊他為“中華民國的國父”,大陸方面也稱他是“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最後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這句話,剛好適用今天台灣海峽兩岸的情勢。孫中山未能完成的理想,今日已在望。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既已恢復,台灣海峽兩岸的知識文化界當進一步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劉教授此次前來廣州參加“從孔子到孫中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學術研討會,以《從孔子與孫中山看兩岸關係》為題作大會發言。

  劉教授在發言中表示,孔子的中心思想可歸納為“誠”、“仁”、“中”與“和”四個概念。孫中山的中心思想可歸納為“公”、“義”、“博愛”、“中”、“和”與“平”六個概念。顯然,“中”與“和”兩概念貫串了孔子與孫中山思想,是中華文化里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的瑰寶。

  立國之要在“六和”──和傳統、和天地、和族群、和階級、和宗教、和萬邦。傳統儒學相當重視“和傳統”、“和天地”、“和族群”、“和萬邦”這些概念。孫中山思想特別重視了“和傳統”、“和族群”、“和階級”、“和宗教”、“和萬邦”。

  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六講里對文化問題有很清楚的論述:‘中國從前能夠達到很強盛的地位,不是一個原因做成的。大凡一個國家所以能夠強盛的原故,起初的時候都是由於武力發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的發揚,便能成功。但是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劉教授強調,“中”與“和”是中華文化里最重要的觀念。台灣海峽兩岸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首先須確立這點。

  劉教授指出:當大陸中國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間,台灣曾大力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現今大陸已漸脫離“文革”的陰影,開始復興儒學,台灣則不幸正在進行“去中國化”的“文化小革命”。兩岸的互動是微妙的,也是互救相依的。此時,兩岸若共組一“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極具時代意義 。這一委員會在初期可以做三樣具體可行的事──整理文字、舉辦兩岸學子經典閱讀與研究競賽、澄清科學精神。
  
  如今,中國傳統經典在大陸漸受重視,台灣民間則仍有一些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經典不遺餘力。為進一步提倡經典閱讀,以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舉辦兩岸學子經典閱讀及研究競賽當不失為一具體可行且立竿見影的做法。

  劉教授認為:科學精神與儒家思想並無抵觸,而孔子“四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更可視作科學精神的上綱。關於這點,“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在提倡“科學”與“民主”時實有嚴重誤解,乃有所謂“打倒孔家店”之說;“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混亂更不堪回首。其實,今日兩岸的大部分知識分子(無論是所謂科學界或非科學界)與當政者都對科學精神有所誤解 ,亟需兩岸學問界共同澄清。此舉對於如何對待現代科學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關係重大。

  台灣海峽兩岸原本相通──通水、通氣、通血緣。近年和平發展,則進一步通郵、通網、通商業;通歌,通影,通表演;通航、通婚、通人才。其實更重要的應是“文化大三通”:通文字、通思想、通學問。我們樂見現今逐漸形成的“文化為綱”的氣氛。唯有以文化為綱,可以超越“統、獨”意識型態;唯有以文化為綱,可以穩固兩岸的和平發展。

  中國過去六十年的歷史是中國崛起的歷史,也台灣海峽兩岸互補互救的歷史。中華文化曾經花果飄零,又在兩岸間徬徨、遊走,現在則逐漸塵埃落定。

  孫中山的最後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這句話,剛好適用今天台灣海峽兩岸的情勢。孫中山未能完成的理想,今日已在望。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既已恢復,台灣海峽兩岸的知識文化界當進一步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時代在進步,觀念在進步,孫中山先生重視新制度的發明,我們這一代不妨從“共和”的觀點思考新出路。两岸的未来发展應是多元共濟、和而不同的 ,即和傳統、和天地、和族群、和階級、和宗教、和萬邦,一个和美的家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