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張亞中:“台北會談”主辦單位的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7 00:38:35  


以海峽兩岸研究中心主任身份與會的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分別在“台北會談”開、閉幕式上致辭。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念轉 

  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在百餘年的歷史上,有長達五十年(1895-1945)的時間裡,兩岸人民在不同的國族認同教育下成長,從1949年迄今,兩岸又有長達逾六十年生活在同樣是中華民族,但不同的治權下生活。有太多大山橫擋在我們的面前。 

  經歷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軍事對峙,兩岸從1970年代起選擇了其它的道路。國共鬥爭所遺留的心結、誰是正統代表的爭執依然存在,外國勢力仍然左右著兩岸的互動,這些大山仍然無法移除,但是他們願意選擇不同的解決道路。“武力解放”變成了“和平解放”,“反攻大陸”變成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87年開放探親,兩岸交流的時代來臨,1992年的“九二共識”為兩岸關係開了一線曙光。台北與北京的道路似乎有了接近的傾向。無奈,蔣經國的後任繼承者不但不願意跟著轉,反而是往相反的方向轉,北京看到台北轉而向反方向跑,也急了,1996年丟個飛彈,台北方面卻已經鐵了心往另一個方向跑,而且陳水扁是拼命跑。不過,兩岸交流的道路已經開了,就像河水的水閘已經打開,任何領導人都無法再封閉原有的道路。 

  2008 年兩岸開啟了大交流時代,路也寬了,人也轉了,但是那一個經過數十年累積的“念頭”卻沒有轉變的跡象。嘴裡都說要和平發展,但是北京想的是如何“套”住台灣,最後走向“一國兩制”,國民黨想的是如何閃“避”以求“維持現狀”,民進黨想的如何“逃”離中國大陸,變成“一邊一國”。無論他們心裡怎麼想,也都需要和平發展。 

  “套”、“逃”、“避”構成了目前兩岸關係的“念”。這三種念頭都沒有想到對方。沒有為對方考慮的方案是不可能為雙方所接受的。如果兩岸目前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案,只會讓兩岸的“認同”與“互信”持續的斷裂,受害的是我們的下一代。 

  與會者大多數已經是中年以後,我們期許所有與會者,不為我們自己,要站在為下一代著想的基礎上找尋可能的方案。這也是一種轉念。 

  兩岸學者專家共聚一堂,討論的是如何強化認同、深化互信。簡單地說,就是在探討一個如何“轉念”的問題,從“套”、“逃”、“避”,如何轉變為“合”的念;從只想到“一”、盲目於“離”、滿足於“分”,如何轉化為“合”的念。只有“合”的念頭出現,我們才可發展出強化兩岸認同的政策、形成深化兩岸互信的方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