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甲午戰爭:制度與觀念之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30 10:42:51


 
  寫完此書,黃遵憲便想由官方出版此書,先後請重臣李鴻章、張之洞向總理衙門推薦此書。李、張都高度評價此書,向總理衙門推薦,但得不到總理衙門的首肯印行,黃遵憲終於對官方刊印不再抱希望,於是轉而尋求民間出版,將此書稿交廣州羊城富文齋書局。然而富文齋書局也不重視此書,一直未將書稿付印。1894年年末,甲午戰爭已爆發數月,中國軍隊接連大敗,水陸軍皆已潰不成軍,最終敗局已定,才安排出版此書。近一年後,《日本國志》終於艱難問世。就這樣,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日本國志》“事前”無法出版,只到結局底定、大禍已至才姗姗來遲,不能不令人遺憾萬分。然而這並非偶然,晚清的政治、社會狀況決定了屢屢如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魏源在林則徐支持下編寫的《海國圖志》介紹外國情況,受到“潰夷夏之防”的強烈批判;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重臣郭嵩燾寫《使西紀程》詳細介紹在外國見聞,受到朝廷嚴斥,此書被慈禧下諭毀版。因此,總理衙門根本不敢印行《日本國志》。

  值得進一步追究、深思的是,中日兩國分別於1840年和1853年被西方列強以暴力打開國門,被強行拖入“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早於日本十餘年,然而為何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已基本建成現代國家,而中國仍是前現代國家?有關研究汗牛充棟,難以盡道。中日現代化道路的遲速不同因素多多,重要一點,是文化、觀念的作用,即如何面對現代性挑戰。

  鴉片戰爭後因為清廷堅持“天朝上國”、“嚴夷夏之防”觀念,是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的重要障礙。對外部世界深閉固拒,啟蒙者備受打擊,與明確提出“求知識於世界”的日本明治維新形成鮮明對照。

  在政治制度方面,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宣布:第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第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第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第四,破舊有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第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20餘年後,1890年11月29日,日本第一屆眾議院、貴族院開議,正式開設議院。甲午戰爭時,中國的政治制度仍是傳統的皇權專制,不是現代國家政治體制。例如,現代國家政府財政必須公開,而中國仍是秘密財政,朝廷可任意花錢,才可能將海軍軍費挪作修建頤和園之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