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兩岸關係的互賴辯證與認同重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0:46:12


 
  在上述要素中,兩岸的群體凝聚可以從共同命運的建構開始,推動共同目標的合作相依,形成相似的處理問題態度,善用空間接近的優勢,解決面臨的相同威脅,累積被對方認可的經驗,促進有吸引力特質的評價,共創群體任務成功的結果,則兩岸的認同將能提升與強化。

  何謂共同命運?共同命運是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決於整個群體的情況。⑧共同命運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打贏官司後得到賠償。但共同命運也可能是壞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脅,就像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對其他歐洲國家的威脅;或是現在環境保護議題中,地球暖化與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威脅。

  如果一個侵略者同時威脅兩個行為者的生存,由於敵人的敵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這兩個行為者很容易視彼此存有共同命運。可是當共同威脅消失後,這兩個行為者經歷這些過程,仍沒有共同命運的認知,則結盟的朋友關係也將隨之消失。

  所以,倘若威脅不是迫在眉睫時,想要呈現具有共同命運的情境,就必須作出很大的觀念努力。這種努力可能要取決於倡導者和認知社群(Epistemic Community),率先推動共同命運的認知;但即使如此,面對威脅的國家之間,經常信任感不足,所以侵略者常能分化他們。

  以東海的釣魚台領土爭議為例,可視為日本對於兩岸領土主權的共同威脅,這時,台灣與大陸就有建構共同命運的基礎。不過,台灣與日本簽署漁業協議,似乎緩解台日在釣魚台海域的衝突,甚至分化兩岸在該爭議的一致性。因此,認知社群可以努力倡導,爭議核心的釣魚台主權問題尚未解決,推動兩岸經由共同維護釣魚台主權的目標,分進合擊的維持主權爭議性,凝聚兩岸保護領土主權的共同命運。

  當然,對於這種涉及政治範疇的爭議,除了美國、日本等外部國際因素掣肘之外,台灣內部對此也有相當的敏感性;就如前述民意調查結果所示,相對較多民眾認為兩岸推動官方往來速度太快,所以不宜過度處理政治議題。但值得注意,該民調同時也顯示,比例超過6成的民眾認為官方往來性質濃厚的首長會議有助於兩岸事務處理,甚至近7成的民眾贊成政治性高的兩岸事務首長定期互訪。

  換言之,只要是有助於兩岸事務處理,首長會議甚至定期互訪都可以獲得民眾支持。所以,如果兩岸面對經濟困境的共同威脅時,可以合作解決問題,推動共同目標的合作相依,形成相似的處理問題態度,則兩岸就可有效凝聚共同命運。

  諸如台灣和大陸都面臨經濟轉型與升級的風險,而世界經濟景氣又不穩定,相關國家對兩岸產業的威脅愈來愈大,這時兩岸更應攜手進行產業供應鏈的合作。縱使兩岸逐漸由垂直分工變為水平競爭,還是可藉由納入大陸的十三五計畫、台灣的國家發展計畫等考量,以及兩岸的搭橋計畫、產業合作論壇等平台,凝聚兩岸合作發展的共同命運。

  事實上,現有兩岸官方正式管道中,也有制度可以凝聚共同命運,例如依據ECFA第11條成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由雙方指定代表組成,負責處理相關事宜,包括落實ECFA的磋商、評估ECFA的執行、解釋ECFA的規定、通報重要經貿資訊、解決ECFA的爭端。

  但這樣的組織目前仍只是任務性、功能性的磋商平台及聯繫機制,分別站在兩岸的各自立場爭取“相對利得”;其實,這種官方組織應該站在兩岸合作的“絕對利得”角度,發揮合力解決經濟問題的功能,實質討論兩岸產業如何對接、產業供應鏈如何合作等,促進共同命運的凝聚,重新建構符合兩岸現況想像的共同體,⑨則兩岸將可從疏離真正走向認同。

  結論

  兩岸關係在2014年的台灣出現太陽花學運後,似乎打亂2008年以來雙方簽署21項協議,積極交流的和平發展步調,顯示台灣的社會氛圍,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與內容質疑。但邏輯分析後就會發現,多數民眾並非反對服貿協議,不是反對兩岸經濟自由化,而是疑慮黑箱,疑慮協議的溝通參與程度,尤其疑慮協議的利益分配結果。

  所以兩岸簽署協議的推動方向是正確的,其中即使產生敏感性依賴反應,但問題重點是脆弱性依賴的代價應該如何衡量、揭露與減低,利益能更合理且有效的重分配以達均霑,落實兩岸關係互賴的認知。

  不過進一步思考,同樣是經濟自由化的協議,也是行政部門主導談判後交立法部門審議,為什麼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就沒有和大陸簽署時的重大爭議?因為兩岸疏離的時間大於認同,疏離的經驗多過認同,敵人與對手的定位比向朋友、兄弟家人的地位熟悉,所以兩岸協議遭到有色眼光看待。

  如果兩岸的認同不要繼續疏離,不要繼續被異化,除了本質性認同的歷史血脈等必須被強調之外,建構性認同中的兩岸共同命運更需被凝聚,藉以重新建構更符合兩岸現況想像的共同體。其中,推動群體凝聚力成為建構兩岸認同的重點。

  兩岸的群體凝聚可以從共同命運的建構開始,推動共同目標的合作相依,形成相似的處理問題態度,善用空間接近的優勢,解決面臨的相同威脅,累積被對方認可的經驗,促進有吸引力特質的評價,共創群體任務成功的結果,則兩岸的認同將能提升與強化太陽花學運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儼然出現衝擊的危機,但危機就是轉機,亦即可以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兩岸關係的實質內涵,透過相互依賴、共同命運的兩岸認同強化,具體實踐“兩岸一家親”,共創兩岸人民的幸福未來。

  註釋

  ①這類說法從2014年2月起陸續見於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等發言內容,以及諸多兩岸互動場合。

  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逾7成民眾贊同強化溝通及國安審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8934&ctNode=5649&mp=1(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2014年5月1日。

  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意高度肯定第二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成果”,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9527&ctNode=5649&mp=1(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2014年7月17日。

  ④毛澤東,“矛盾論”,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99-302。

  ⑤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 (New York: Longman, 2001), pp. 8-19.

  ⑥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2006), p.6.

  ⑦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p. 94-96.

  ⑧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49-353.

  ⑨共同體的建構可參閱張亞中,“論兩岸統合的路徑”,收錄於張亞中,論統合(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公司,2014年),頁36-51。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9月號,總第20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